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盛开的君子兰

刘建春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刚步入3月,连日来风和日丽,催开了楼下花圃里各种花。

②一日,给阳台上的花草浇水,发现长了5年的君子兰突然冒出好几个花骨朵,它们被12片绿叶紧紧簇拥着,像襁褓中的婴儿,酣然沉睡。我好一阵兴奋,多年的辛勤培育终于要有结果了。

③当12个细小的花骨朵逐渐冲出绿叶的怀抱,把自己亮丽地展现在阳光下时,我开始数着日子,期盼着花开的那一天。5天后,6个花骨朵脱颖而出,红艳饱满。8天后,中间那朵率先绽放,宛如一顶美丽的桂冠,端庄秀逸,落落大方。9天后,另外5个花苞相继绽开。12天后,余下的6个花苞全都灿然开放,像凌波仙子,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把不大的阳台装点得春意盎然。

④12片绿叶簇拥着12朵花,寓意着一年12个月有着圆满的年轮,怎不令人欣喜不已!我第一时间想到要把这好消息告诉送我君子兰的张老师。

⑤5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楼下小区散步,偶见家住5楼的从中学退休的张老师正在小区的花圃里侍弄10多盆君子兰。这些君子兰大都叶片细小,而且都只有五六片,好像是刚长出的幼苗,青翠欲滴。我很喜欢君子兰,它是花丛中的谦谦君子,极富灵性,且有着吉祥、幸福、美满的寓意。一友人曾赞之曰“不染浮尘贵自尊,秉厚德馨君子度”。

⑥我冒昧地向张老师索要:“张老师,能不能送我一盆君子兰,我拿回去自己种。”张老师略一沉吟,欣然答应,他把有6片叶子的一盆君子兰送给我:“要注意浇水,不要枯萎了。如果遇见叶斑病,一定要及时施肥,对症下药。”

⑦几年过去,君子兰叶子长到9片,期间,有片叶子的根茎枯黄了,我只好剪掉。没想到几天后,又一片青绿的新叶从根系里冒出来。我高兴地继续浇水。不久,又长出两片新叶。现在共有12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如碧玉琢成,直立似剑,一派勃勃生机。

⑧去年我外出避暑一个多月,回来后,只见君子兰叶子焉黄,奄奄一息。我赶紧让干透的泥上浸满清水,再轻轻把清水浇洒在叶片上。不几日,君子兰又鲜活起来,每一片叶子都郁郁青青。

⑨今年2月初,我下楼漫步,见张老师又在花圃里侍弄花草。我只看见一盆君子兰,又新增加了几盆紫罗兰。“那些君子兰怎么都不见了?”我疑惑。张老师淡然道:“都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了。疫情期间不能出去,在家养养花也很好,既避免了出去可能被感染,又居家修身养性。”

⑩我家的君子兰开花后,我找过张老师好几次,可一直没找到他。一天,我下楼遇见物管的陈师傅,他告诉我,张老师2月底就回贵州大山老家去了。他把5年前种下的最后一盆君子兰带给他年轻时支教的小学校,说今年君子兰肯定会开花,他要让孩子们在盛开的君子兰前开心快乐!

⑪我只能托春风把君子兰盛开的喜讯带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小学校:张老师,你送我的君子兰历经5年寒冬腊月、炎炎酷暑,恪守其坚韧和高洁的秉性,在这3月傲然绽放,这是报春的花啊。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文中“张老师”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刚步入3月,连日来风和日丽,催开了楼下花圃里各种花。

B.现在共有12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如碧玉球成,直立似剑,一派勃勃生机。

(3) 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 本文题为“盛开的君子兰”,为什么多次写到“张老师”?
(5) “一箭兰花万首诗”,请你依据君子兰的气质特点,发挥想象,创作一首咏“兰”小诗,赠送给“张老师”。(分行写下来,不超过六行)
【考点】
语言生动; 语言简明; 文章过渡及其作用; 文章段落及层次;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比喻; 拟人;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做一粒“读书种子”》,完成各题。

做一粒“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后世的“读书种子”也屡见不鲜。明代方孝孺、清代叶德辉都被称为“读书种子”,明成祖要杀方,姚广孝谏曰不可;叶德辉是劣绅,革命党要杀他,章太炎说杀不得。可见“读书种子”之可贵。

    ②自古以来,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甲)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③植物的种子是有形的,而“读书种子”之“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仅仅是指“能读书做学问的人”,而且指喜爱读书的精神之承接,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使读书之风绵延不绝,福荫子孙后代。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好的范例。(乙)毛泽东日理万机,还不忘关心部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他曾要求为将者要把《红楼梦》至少读五遍;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也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也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墨西哥的总统推荐他的国民读一读世界名著《唐·吉诃德》,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心态,好的感情,好的识见,好的行为……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种胸怀,一种远见,一种更为透彻的对读书种子内涵的把握。因为只有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读书,才能为培育更多的读书种子辟一方沃土。

    ④“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表现为极大的力量。因此,读书种子还应包括更本质、更深刻的含义,即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如“种子”那样,与生活和实践的“泥土”结合,方能产生巨大的“裂变”。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红树林成功。(丙)“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⑤“读书种子”一词在当今算得上是流行语,不少人都以能做一粒“读书种子”为人生追求。而在当今多变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要想做一粒“读书种子”,静心读一点书,研究一点学问,实属不易。不过,愈难,则愈要去做。因为这是对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一种对生存状态的选择。

(取材于向贤彪《一起做“读书种子”》)

(1) 下列对“读书种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读书种子”是指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 B. “读书种子”要知行合一,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C. “读书种子”就是指极爱读书之精神。 D. 做一粒“读书种子”,就是做一个爱读书且将喜爱读书精神进行传承的人。
(2) 下面一段关于欧阳修的记述,放在文中(甲)(乙)(丙)处的哪一处更合适?说明理由。

    文忠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爱读书,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徐霞客《游黄山后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 , 烂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注】①胁,旁边,侧面。②秀出天半,神奇地挺立于半空中。③纷披,缤纷辉映。

(1) 解释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思。

时云里诸峰        

②悬者梯接之        

登峰头        

④非至        

(2) “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一句中“可能”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3)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焉知其奇若此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八则》)
(4)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 夫 仆 俱 阻 险 行 后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烂若图绣。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6) 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兹游快且愧矣”的感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小说《偷书贼》一书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偷书贼
[澳]马克斯·苏萨克/著孙张静/译
内容提要: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 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在养父汉斯·休伯曼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们。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全体犹太人都到达后,他们的脚步声震动了地面。他们瘦削憔悴的面容上的那双眼睛尤为显眼。还有尘土,他们都被尘土包围,在士兵的推搡下,他们的脚步踉踉跄跄——落在后面的囚犯妻被迫跑上几步才能赶上这支营养不良的队伍。
莉赛尔注视着这一切,她相信这些人是活着的人里面最可怜的灵魂。他们因为所受的非人折磨而拉长了憔悴的脸。他们一路受尽饥饿之苦。一些人只顾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好避开固观者的目光;有些人哀求地看着赶来欣赏他们受辱的人们。这是他们死亡的前奏;还有人渴望着能有人.随便什么人,能走上前来抱住他们。
不管围观者是带着骄傲、鲁莽还是耻辱来看这场游街,都没有人走上前打断它。目前还没有。
有时,一个男人或女人——不,他们不是男人和女人,他们只是犹太人——会在人群中看到莉赛尔的脸。他们会回避她的目光。“偷书贼”只能无助地望着他们走远。她只能希望他们能够读懂她脸上深藏的怜悯,并且能意识到这是真切的悲伤,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前进的队伍里。有个人的年纪比其他人都大。
他留着胡子,衣衫褴褛。
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极度的痛苦。虽然他的身体轻飘飘的,但他的双腿还是承担不了这一点点重量。
有好几次,他都倒了下去。
他的半边脸贴在地面上。
每次都有一个士兵站在他身边。“站起来。”他冲着老人吼道.“站起来。”
老人跪着站起身,艰难地向前走去。
每次,他刚刚赶上队伍的尾巴.就会失去动力,再次摔倒在地。他后面还有很多人——足足有一卡车的人——威胁着要超过他,把他踏平。
他的手臂颤抖着想支撑起身体,那痛苦的样子惨不忍睹。他们又一次让开,然后他站起来,又走了几步。
只要再给他五分钟,他一定套掉进一条德国人的阴沟里死去。他们对此听之任之,眼看这一切即将发生。
这时,有一个人。
汉斯·休伯曼走过来。
一切在瞬间发生。
老人挣扎着前进时,那只紧握着莉赛尔的手松开了,她感到自己的手一下子打在屁股上。
爸爸走到小车旁,拿出来一样东西。他推开围观的人群,走到路中间。
那个犹太人站在他面前,准备接受另一番羞辱,可是他和旁人一样,看到汉斯·休伯曼像变魔术似的递过来一片面包。
犹太人刚接过面包就倒在地上,他双膝跪地,抱着爸爸的小腿,把脸埋在中间,感谢爸爸。
莉赛尔注视着眼前这一幕。
她的眼里满含泪水,她看到老人又向前滑了一点,把爸爸向后推,伏在爸爸的脚踝边哭起来。
其他犹太人从他们身边走过,看着这桩不可思议的小事,他们鱼贯而行,如同一片人湖,
一个士兵走过来,发现了这起罪行。他审视了跪着的老人和爸爸一番,又把日光投向围观的人群,然后稍加思索,就从腰间抽出鞭子,开始鞭打,鞭子落在他的背上、头上,还有腿上。“你这头肮脏的猪!”鲜血从他耳边滴下来。
接着,轮到了爸爸。
又有一只手握紧了莉赛尔的手。她惊恐地朝旁边看去,鲁迫·斯丹纳(莉赛尔的伙伴)紧张地咽着唾沫,目瞪口呆地看着汉斯·休伯曼被当众鞭打。鞭子的那声音让莉赛尔头晕目眩,她估计爸爸身上肯定被打得皮开肉绽了。他被打了四鞭子,随后倒在地上。
那个犹太老人最后一次爬起来,继续向前走。他飞快地回头看了一眼,朝独自跪在那里的人最后投去悲哀的一瞥。因为挨了四鞭,那人的背还在火辣辣的痛,他的膝盖也跪疼了。不过,这个老人套带着尊严死去,或至少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死去。
(节选自《偷书贼》第七章P265~267.略有删改)
致中国读者的信
亲爱的中国读者。
谢谢您阅读了这本《偷书贼》
我小时候常听故事。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在厨房里,把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的哥哥、两个姐姐和我,我听了非常着迷,坐在椅子上动都不动。他们提到整个城市被大大笼罩,炸弹掉在他们家附近,还有童年时期建立的坚强友谊,连战火、时间都无法摧毁的坚强友谊
其中有个故事,一直留在我心里……
我妈妈小时候住在慕尼黑近郊。她说她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听见大街上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她跑到外面一看,发现有一群犹太人正被押解到附近的达豪集中营。队伍的最后是一位精疲力竭的老人,他已经快跟不上队伍的脚步了。有个男孩子看到老人的惨状后,飞奔回家拿了一片面包给这位老人。老人感激地跪下来亲吻这位少年的脚踝。结果有个士兵发现了,走过来抢走了老人手上的面包,并用力鞭打了老人。随后士兵转身追赶那个男孩,把男孩也打了一顿。在同一时间里,伟大的人性尊严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我认为这恰好可以阐释人性的本质。
听了这些故事之后,我一直想把它们写成一本小书。结果就是《偷书贼》的诞生。而《偷书贼》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远超过我当初的想象。对我来讲,《偷书贼》就是我生命的全部。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本书,不管评价是好是坏,我内心明白,这是我最好的一次创作。身为作者。当然会为自己“最好的一次创作”深感满意。
再次感谢您,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马克斯·苏萨克
2007年7月27日
(1) 致中国读者的信,放在《偷书贼》(孙张静/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正文之前。你认为作者写这封信有哪些用意?

(2) 阅读《致中国读者的信》。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 )

A. 作者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自己这部小说的。 B. 《偷书贼》这本书对作者与读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作者当初的想象。 C. 作者十分在乎别人对《偷书赋》这本书的评价。 D. 作者认为《偷书贼》是他生命的全部。是自己最好的一次创作。
(3) 《致中国读者的信》写道:“在同一时刻里,伟大的人性尊严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小说中莉赛尔、汉斯·休伯曼和纳粹士兵的行为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请概括小说节选内容的相关情节,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伟大的人性尊贵

    残酷的人类暴力

莉赛尔真切怜悯那些犹太人,并希望他们能读懂她的悲伤。

 

(4) 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她的眼里满含泪水,她看到老人又向前滑了一点,把爸爸向后推。伏在爸爸的脚踝边哭起来。(“满含”一词足见莉赛尔情感的强烈,请分析她满含泪水的原因。)

②其他犹太人从他们身边走过,看着这桩不可思议的小事。(其他犹太人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小事?)

(5) 汉斯·休伯曼给犹太老人递面包。并不能改变老人的命运,可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6) 下面是两位文学爱好者阅读《偷书贼》节选内容和《致中国读者的信》后的对话。请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

同学甲:小说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现实生活。读了《致中国读者的信》,我发现选文情节就是在信中故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很多内容是虚构的。

同学乙:没错,这样的加工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往往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节更曲折生动,主题更鲜明深刻。就拿《偷书贼》节选内容来说吧,

(7) 《偷书贼》讲述了“一个文字喂养人类灵魂的故事”(封面语)。节选内容表现了汉斯·休伯曼父女的善良品质。那么,他们的善良和文字的力量是否存在关联呢?请联系以下其它章节的节选内容,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内容一】莉赛尔首先庆幸的是爸爸发现了那本书(《掘墓人手册》)。其次,她为汉斯.休伯曼在她的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而感到无比骄傲,她写道,但不久我就了解到,文字和写作曾经拯救过他(汉斯.休伯曼)的生命。

【内容二】

    纳粹头目决定要用文字来统治世界。……德国成为一片被“思想” 统治的土地.

    但是.最优秀的撷取文字的人是那些懂得文字的真正力量的人。有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指莉赛尔)就是这样的人.她被誉为那个地方最优秀的撷取文字的人,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文字,一个人是何等脆弱

 (节选自《偷书贼》第八章P301~302,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