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智取生辰纲》(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智取生辰纲(节选)

施耐庵

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 , 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起程,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五里单牌 , 十里双牌。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老都管道:“须是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

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1) 《水浒传》的语言是元朝时期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对下面文中加点词语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六月十五日生辰。

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

③这干系须是俺的。

④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

A. ①赶②真的③责任④如此 B. ①取道②确实③关系④这样 C. ①赶②真的③关系④真的 D. ①得到②这样③责任④确实
(2) 下面对文中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解说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 , 都做脚夫打扮。虞候: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厢禁军:宋朝的军制,指各州警备的军队。 B. 一行共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北京:旧时的北京城。东京: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C. 五里单牌 , 十里双牌。……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单牌、双牌:古代驿站路旁记里程的标志,单数里程称“单牌”,双数里程称“双牌”。

辰牌、申时:辰牌指古代报时的时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这是古代地支记时法,由辰时经巳时、午时、未时,到申时应是下午三时至五时。

D. 你不替洒家打这夫子。洒家: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相当于“咱”。夫子:相当于“先生”,这里指脚夫。
(3) 根据小说情境,研读文中画线部分的对话内容,具体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4) 参照下面【链接材料1】,研读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仔细体会它蕴涵了哪些意蕴?

【链接材料1】

语言上,《水浒传》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如“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写武松看了带有印信的榜文,知道真有老虎,又怕折返回去被酒家耻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上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几句描写,既点出了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又写出了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还渲染出恐怖悲凉的气氛,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像这样精彩的细节描写,只有精读细读,才能体会出其中意蕴。

【考点】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描写; 称谓; 历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吴用智取大名府

①宋江见说,便要催趱军马下山去打大名。吴用道:“即今冬尽春初,早晚元宵节近。大名年例大张灯火。我欲乘此机会,先令城中埋伏,外面驱兵大进,里应外合,可以破之。”

②宋江道:“此计大妙!便请军师发落。”吴用道:“为头最要紧的是城中放火为号。你众兄弟中谁敢与我先去城中放火?”只见阶下走过一人道:“小弟愿往。”众人看时,却是鼓上蚤时迁。时迁道:“小弟幼年间曾到大名,城内有座楼,唤做翠云楼,楼上楼下大小有百十个阁子,眼见得元宵之夜必然喧哄。小弟潜地入城,到得元宵节夜,只盘去翠云楼上,放起火来为号,军师可自调遣人马入来。”吴用道:“我心正待如此。你明日天晓先下山去,只在元宵夜一更时候,楼上放起火来,便是你的功劳。”时迁应允,得令去了。吴用次日却调解珍、解宝扮做猎户,去大名城内官员府里献纳野味;正月十五日夜间,只见火起为号,便去留守司前截住报事官兵。两个得令去了。再调杜迁、宋万、扮做粜米客人,推辆车子,去城中宿歇;元宵夜,只看号火起时,却来先夺东门。两个得令去了。再调孔明、孔亮扮做仆者,去大名城内闹市里房檐下宿歇,只看楼前火起,便要往来接应。两个得令去了。再调李应、史进扮做客人,去大名东门外安歇,只看城中号火起时,先斩把门军士,夺下东门,好做出路。两个得令去了。再调鲁智深、武松扮做行脚僧,前去大名城外庵院挂搭,只看城中号火起时,便去南门外截住大军,冲击去路。两个得令去了。……众头领俱各得令去了。

③此是正月初头。不说梁山泊好汉依次各各下山进发,且说大名梁中书唤过李成、闻达、王太守等一干官员,商议放灯一事。……

④梁中书见说大喜。众官商议已定,随即出榜晓谕居民。……

⑤吴用道:“小生替哥哥走一遭。”随即与铁面孔目裴宣点拨八路军马:第一队,大刀关胜引领宣赞、郝思文为前部,镇三山黄信在后策应,都是马军。第二队,豹子头林冲引领马麟、邓飞为前部,小李广花荣在后策应,都是马军。第三队,双鞭呼延灼引领韩滔、彭玘为前部,病尉迟孙立在后策应,都是马军。第四队,霹雳火秦明引领欧鹏、燕青为前部,跳涧虎陈达在后策应,都是马军。第五队,调步军头领没遮拦穆弘将引杜兴、郑天寿。第六队,步军头领黑旋风李逵将引李立、曹正。第七队,步军头领插翅虎雷横将引施恩、穆春。第八队,步军头领混世魔王樊瑞,将引项充、李衮。这八路马步军兵各自取路,即今便要起行,毋得时刻有误。正月十五日二更为期,都要到大名城下。马军、步军一齐进发。……

⑥未到黄昏,一轮明月却涌上来,照得六街三市熔作金银一片。

…………

(选自《水浒传》第六十五回,有删改)

(1) 第⑥段对“月光”的描写有何作用?
(2) 第②~⑤段描写了吴用调兵遣将的过程,请从中概括吴用的性格特征。
(3) 选文中吴用智取大名府的“智”体现在哪里?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