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后,一名同学(生1)扮演导游,另一名同学(生2)扮演游客,两人进行互动,请你为生(1)写一个导游词。

生1:

生2:真是不虚此行啊,我们都不想回家啦!

【考点】
语言连贯; 语言简明;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表达 容易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编辑组准备将三篇描写山水的诗文拍摄成短视频,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甲】西江上送渔父

温庭筠

却逐严光向若耶 , 钓轮菱棹寄年华。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

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

白苹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五两斜。

【乙】与朱元思书(节选)

南朝梁·吴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浙游日记下

徐霞客

  二十三日始过江山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沩三;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夫雁荡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拔,已为瑰观;穹然俱在深谷中,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缙云鼎湖 , 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变幻,而各尽其奇也。

【注释】①严光:即严子陵,著名隐士,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同学,曾隐居于浙江富春山垂钓。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此溪有浣纱石,西施曾于此浣纱。此句谓渔父追随严光,隐居与若耶溪。②菱棹(zhào):采菱的小船。③三秋:古代四季中每季都分为孟、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处泛指秋天。梅雨:秋季无梅雨,此处应指如梅雨的秋雨。④苇花:即芦花,生于水边。⑤鸥鹭:一本作“烟鸟”。鹭:一本作“鸟。⑥白苹:水中浮草,夏秋间开小白花。⑦五两:刘学锴认为这是古代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藉以观测风向、风力。一作“正雨”。⑧岐:分岔。⑨绪云鼎湖:缙云县的鼎湖峰,位于浙江绪云县,状如春笋,直刺云天。⑩步虚山:鼎湖峰的后山。

(1) 小语和小文探讨【丙】处断句。(限断两处)

但 步 虚 山 即 峙 于 旁 各 不 相 降 远 望 若 与 为 一

(2) 小文对【乙】【丙】两文中部分有特殊用法的词语不理解,请你帮忙解释。

用法

词句

释义

通假字

窥谷忘

词类活用

横柯

一词多义

远望与为一

此峰特出众山之上

(3) 编辑组要对三篇诗文进行拍摄,以下是部分镜头,请补全镜头脚本。

画面聚焦

拍摄画面

预期效果

三秋梅雨愁枫叶,

一夜篷舟宿苇花。

远近结合,江边枫叶萧萧,烟雨蒙蒙,花叶相衬,气韵清旷,使如画之景在眼前。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仰拍不断向高处伸展的群山,俯拍远处蔓延而去的山势,由近推远的镜头框进连绵起伏的山峦。

俯仰之间,化静为动,赋予群山向上争取之态势及蓬勃的生命力。

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

(4) 请仿照示例,分析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设计朗读脚本。

词句

朗读脚本(重音、语气、语速等)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示例:重音落在“息心”“忘反”,语速稍慢,表达作者对富春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流露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也包含着劝友归隐的意思。

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

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变幻,而各尽其奇也。

(5) 编辑组准备将三篇诗文编在一个栏目里,请结合诗文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视频封面,并阐述理由。

     图一:   图二:

(6) 编辑组想为短视频配一段解说词,说说这三篇诗文所呈现的山水的独特之处。(可以参考拓展材料)

补充材料:

北方山势挺拔峻厚、山峰耸峙、山体磅礴、流泉飞瀑,空谷巨响,给人巨大的心理震慑力,使人顿生崇高敬畏之感。南方多水岸,擅于以水泊汀渚描绘山水优美的灵动之感。树木葱郁,烟云供养,是反映南方林泉气象主要描绘对象。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无阙处    雄才大    胜一筹    攻城 B. 不以也    手眼快    奋笔书    步如飞 C. 多趣味    辰美景    用心苦    师益友 D. 望峰心    川流不    杳无消    事宁人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理解: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见到太阳和月亮,侧面凸显出三峡山势连绵、危峰耸立、云雾缭绕的特点。

B. 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理解:春冬时节,从江上看向两岸,山水奇丽、树木繁茂,各种景物相映成趣,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C.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翻译: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也持续地啼叫。

理解:猿鸣与蝉声、泉水声等相互交织,和谐动听,令人愉悦,而非“高猿长啸”的肃杀悲凉。

(3) 根据以上两篇短文和链接内容《天目》,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天   目

袁宏道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 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 , 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 , 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有删减)

注:①【缟】白色的生绢 ②[县]同“悬”,悬挂。③【庵宇】指小庙的房屋建筑。④【不常】不能持久。⑤【盖】华盖。⑥【直】同“值”,价值。⑦【类】像。⑧【清】清爽鲜美可口。 ⑨【出缠】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

中国文人常常寄情山水。三峡的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富春江的山“”,天目山“石壁竦峭”,都是对“峻”的充分体现。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水,既有富春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之湍急的特点,又有天目山飞泉之的特点。山水特点相近,笔端流露的情感却不尽相同。三篇作品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之情,其中《与朱元思书》和《天目》都表现出的意愿,《与朱元思书》还表达了之意。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