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理解

白发

巩高峰

①对于干到什么时候回老家这个问题,老君早就有了答案,干到头发白了就回去。

②头发白是什么时候?老君的答案显然是个概指。虽然在城市里老君只是个拉平板车收破烂的,但还上家里的那些债自然不用熬到白头发。恰恰相反,老君很快就完成了目标。于是很快老君就把计划推远了一点,把家里的三间土墙瓦顶的房子翻盖成红砖到顶,这个计划同样没让老君费太多时间。

③老君头一次认真考虑起老家和城市的区别。老家,就是过去;城市,就是未来。老家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天一天闭着眼往前过。城市不是这样的,城市里你只要订一个计划,日赶夜赶,总能到达目的地,甚至,很多时候是提前到达,超额完成。

④城市有什么不好的呢?出门就有路,上路就有车,有车去哪都快,转瞬即达。老君觉得,一切都超出了他的计划,这种惬意老君本是等自己白了头发才准备享受的,现在老君左一次右一次摸自己的头发,茫然回不过味儿来。

⑤既然这样,老君就可以拾掇起自己的爱好了。

⑥老君最爱记路。打小就这样,老君对去过的地方过目不忘。开始老君只记自己去过的地方,南到广州北到新疆,最后绕了几个圈定在北京,所到之地,老君了然于胸。火车所经过的站那是最基础的了,老君还能把每一站的顺序和停几分钟记得一清二楚。他比那些一块钱一本的列车时刻表强多了,那些纸上的东西,更新多慢。

⑦现在,记列车时刻和站点已经引不起老君的兴趣了,老君开始记城市的各条街道,各立交桥的出口,各路公交车的线站。

⑧于是,吆喝着收破烂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反倒成了老君的副业,老君显然对给人指路更感兴趣。当然,对于老君的实力知道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时候老君需要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才能过一把指点城市交通要道的瘾,但是大部分时间老君会被白眼和提防阻挡在热心的前面。老君也不悻悻而去,他有的是耐心,收破烂不也是信马由缰安步当车嘛,他摆事实不讲道理,直到迷途的人终于柳暗花明,方才对手下一辆平板车手头一个正确方向的老君刮目相看。一点也不夸张,对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这区那区这环那环,老君可比很多出租车司机强多了,至于交警更不在话下,因为交警往往都是负责片儿的。

⑨媳妇儿对老君的数落越来越多,也是,儿子念高中了,没人盯着他补课没人督促他学习更没人跟着他陪读,要是他考不上正经的大学,难道让他跟老君一样收破烂?尽管老君对收破烂这一行当的将来未置可否,似乎对儿子高中毕业收破烂并不持反对的态度,但是能考上大学,正正经经地留在城市的中心当然更好,而不是老君这样早晨从五环进城傍晚从三环出域,他那架平板车可进不了三环了。

⑩媳妇儿来身边了,儿子在县城,家里的新房空着,但老君仍然愿意在记忆里给老家的消息留个位置,撤区并乡改为镇了,村村通公路了,农村搞旅游了,很多村子顺便把名字改了,老君都一一记着呢。

⑪好在儿子还算争气,总算考上个大学,虽然连省重点的边儿都摸不着,不过是个三本,但总算和收破烂背道而驰啦。

⑫老君一高兴,媳妇儿的唠叨反倒更多,三本可不是字面意思的第三等本科,实质名称应该是自费生,也就是老家那里说的高价生。念一个高价三本,老君的吊儿郎当自然显得不合时宜。

⑬老君早已取消了义务交通指挥员的角色,重新给自己订了崭新的计划,最起码,得把儿子的大学供完吧?儿子能自己养活自己了,到时无论头发白不白,都不干啦,回老家,住新屋、享清福去。

⑭过年了,老君老两口准备回家。媳妇儿先给老君剃头,然后洗个大澡。

⑮媳妇儿边挥剪刀边叨咕,要提前去车站看看,哪几趟车到老家那儿能停。老君嗤地笑了,自己就是活地图加活时刻表,去火车站干啥呢?

⑯媳妇儿推了一把老君,说,现在的车很多到新河就不停了,不看行吗。话没说完,媳妇儿忽然大惊小怪咦唤地嚷,原未老君有白头发了。媳妇儿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老君,真的有白头发了,是不是要回老家了?

⑰老君对白头发只字不提,只疑惑地问,新河?这是哈地方,我们顺河下的呀。妈妇儿鄙夷地瞥了老君一眼,顺河去年就改叫新河了呀,亏你还是个活地图!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 梳理①——④段,补全“思维导图一”中①②两处空缺。
(2) 对照“思维导图一”中的“预想”和“结果”,联系小说内容,简述你对第③段画线语句的理解。

老家,就是过去;城市,就是未来。

(3) 小说中老君的指路态度与路人的反应形成对照(参考“思维导图二”)。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君的处境。
(4) “思维导图二”中“老君与媳妇”部分,对你理解老君自我的矛盾有什么帮助?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述。
(5) 老君自称是“活地图”,却不知道老家已改名。根据这一矛盾的结尾,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6) 根据你对“矛盾”的认识,任选一项,结合名著内容,探究人物命运走向的原因。

A.宋江:反叛与招安 (《水浒传》)       B.林冲:隐忍与狠绝(《水浒传》)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挖掘、感悟文章主题;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作品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经典情节;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那个孩子》回答问题。
                                                                                                             那个孩子
  ①曾经有个孩子,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他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他努力读书,果然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
  ②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他很烦,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③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④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
  ⑤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 “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⑥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别的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⑦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爱得那样深,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
  ⑧后来,孩子长大了,他努力工作,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
       ⑨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1) 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地点变化父母表现孩子对父母情感
在家里母亲夸孩子被吼
在火车上明白、尊重
到学校父母忙碌、担心
思念、感恩


(2) 第①段“努力”和第⑧段的“努力”含义有何不同?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④段和第⑨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下面名著阅读,共有甲、乙两题。

    (甲)林冲真没好气,那里答应,睁圆怪眼,倒竖虎须,挺着朴刀,抢拼来斗那个大汉。……斗到三十来合,不分胜败。两个又斗了十数合,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两个收住手中朴刀,看那山顶上时,却是白衣秀士王伦和杜迁、宋万,并许多小喽啰,走下山来,将船渡过了河,说道:“两位好汉,端的好两口朴刀,神出鬼没!这个是能的兄弟豹子头林冲。青面汉,你却是谁?愿通姓名。”

    (乙)他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倦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振鸟,带你入店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歌。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了这两个摄鸟。却被客店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

(1) 与林冲打斗的好汉是人名,林神与他打斗的原因是
(2) 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先生对林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林冲是“上上人物”,评价林冲“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请你就林冲“熬得住”的隐忍退让或“做得彻”的果断狠厉,例举一个情节说明。
(3) 这段文字节选自《水浒》第九回,文中的“他”指的是(人名),这个情节可以简单概括为:
(4) 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先生认为,《水浒传》单写人的粗鲁就有许多的不同:鲁达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的粗鲁是野蛮,武松的粗鲁是豪放不受拘束,阮小七的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的粗鲁是气质不好。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出一个能够表现其粗鲁的情节。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母亲齐肩灰白的头发,鬓边有几丝飘到脸上,粉红的桃花瓣纷纷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觉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站台上稀稀落落的人。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心酸,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深情地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B. 第⑥段化用柳永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C.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D.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抑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2) 在我的四次目送经历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句子中,划线词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②“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 文中第⑧段写龙应台的这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文章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