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央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1) 选用的器材除了玻璃板、火柴、白纸、蜡烛外,还需要用到。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3) 平面镜成的是(选填“实像”或“虚像”),如何鉴别?
(4) 魔术师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规律,创造了“空间旋转”、“飞天仙女”等节目,当演员头朝左躺在转盘上做各种动作时(如图).观众在镜子中看到的演员是的(填“正立”、“倒立”、“横躺”)。当然事先要在转盘前安装挡板,使观众看不到转盘及演员,这是运用了光的原理。

【考点】
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已知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8千米,请利用下面的方法,测量太阳的直径。

实验材料:米尺,20厘米×25厘米的硬纸板, 10厘米×15厘米的硬纸板,剪刀,胶带, 15厘米X 15厘米的铝箔,圆规或图钉。

实验过程:

1) 如图所示,在大卡片的适当部位剪一条缝,使米尺刚好架在卡片上。

2)在小卡片中间画两条.相距8毫米的平行线。

3) 在大卡片上剪一个适当大小的孔,用胶带将铝箔牢牢地盖在孔上。用圆规针脚或图钉在铝箔中间戳一个很小的孔。

4)将大卡片滑到米尺的一端,使米尺与卡片垂直,并用胶带固定。将小卡片滑到米尺的另一端,也与米尺垂直。

5)(注意: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损伤眼睛)把覆有铝箔的卡片朝向太阳,移动米尺使大卡片的影子遮住小卡片,太阳的一个耀眼的像将落在小卡片上。沿着米尺移动小卡片,直到太阳像的直径刚好等于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6)确保两张卡片与米尺垂直。测量两卡片间的距离,在表中记录该长度和太阳像的直径。

两张卡片的距离

太阳像的直径

7)数据分析。太阳像的直径等于小卡片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8千米。利用下面的比例式:

计算太阳的直径为 。

8)太阳的实际直径为1.39×106千米,你测量出的太阳直径和太阳的实际直径相差多少?

实验探究题 困难
3. 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

像距s/cm

4.0

6.0

8.0

像的高度h/cm

2.0

3.0

4.0

(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端(选填“A”或“B”);

(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上表所示,则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

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

(4)小明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光源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是:

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       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       C.小孔太大       D.小孔太小

(5)要想使像更亮一些,半透明薄膜应(选填“靠近”或“远离”)小孔;

(6)小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蜡烛,则半透明膜上会

A.只会出现一个像       B.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       C.出现两个重合的像

实验探究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