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小如在评论《经典常谈》时说: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冲淡爽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常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
(1) 上段文字中的先生是①。这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②造字的传说;也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③,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 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
【考点】
作家作品; 作品的基本内容; 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经典常谈》;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④春秋时通行赋诗,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选自《经典常谈》,有改动)

(1) 〔谈理论〕《毛诗序》是阐释《诗经》的经典,其中写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对应了选段原句,请摘录:
(2) 〔谈常识〕某同学重点阅读完《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后,围绕整本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汇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分别为直陈其事、借物譬喻、托物起兴。 B.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C.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 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3) 〔谈育人〕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用心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打造玉器,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们做事大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打磨玉器。

名著导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