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指尖儿的温柔

高明昌

①我十六岁时,就跟母亲一起下地耘稻了。所谓耘稻,就是等稻秧插入水田半月后,拔拔杂草松松泥土,有时扶扶歪斜的稻秧,耘稻不需要挑担的力气,但需要眼明心细。炎炎烈日下,青青稻田中,我站在母亲身边。母亲向前一步,我也向前一步。母亲弯腰,我也弯腰。有时弯腰不够,还需要低头,将头低到与稻秧齐平,这样才能看清稻秧中间有没有稗草。还要看看稻秧的根茎处有没有窟窿,有的话要填些烂泥。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稻秧茁壮成长,将来长出饱满的稻粒,那样我们就能吃到白米饭,所以耘稻的活儿在母亲眼里是那么美好。

②我刚开始不能一下子辨别出稻秧和稗草。母亲告诉我:“稻秧,摸上去是毛糙的,不光滑的;而稗草,摸上去是光滑的。”我后来终于能辨别稻秧和稗草了——不仅要听母亲讲,还得用眼睛去看,用手指去摸。耘稻还有个任务,就是要给稻秧透透气,具体做法是:在稻根的四周,用指尖儿贴地揉一揉。我____。母亲见状,立马喊停:“不是这样的呀!你要弄死稻秧了。”母亲开始示范:她____。母亲说:“手指插进地里要浅,转圈时要轻。你懂了吗?”

③我有些惊讶:“稻秧也需要温柔以待吗?”母亲说:“当然了。稻秧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生出根须来。你这么一折腾,根须断了,稻秧就伤了‘元气’。”稻秧也会伤“元气”,像人一样。母亲的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④那个时候,我们每天都吃落苏(茄子的俗称),中午吃晒成菜干后腌制的咸落苏,晚上不是吃炒落苏、蒸落苏,就是吃捏落苏。母亲怕我们有情绪,饭吃得少,缺力气,就想了许多办法——落苏混鱼烧,落苏与韭菜、毛豆一块儿烧。

⑤有一天傍晚,母亲让我一起去菜园里摘落苏。到了种落苏的田垄,她放下篮子,拨开铺展如荷叶的落苏叶子,我看见了许多落苏。一种是淡青色的,一种是青紫色的,都有着晶莹的光泽。母亲看了看落苏,脸上是感恩的神情。她顿了顿,伸出左手捏住一个落苏,慢慢抬起。我以为母亲顺势就把落苏拽下来了,但她没有拽,而是右手握着一把剪刀,在枝上轻轻一剪,只听得“扑腾”一声,一个落苏就跌落在篮子中。

⑥摘落苏用剪刀,我感觉母亲是小题大做了。母亲却说:“这样摘好,一来尽可能不惊动落苏,二来尽可能不伤害落苏。这样落苏长起来就快,每次想吃时都有。”

⑦秋日,天气多了些宁静,待在家的日子也多了起来。母亲杀了一只老母鸡,熬了半天,鸡肉软烂,鸡汤金灿灿的。母亲让我去菜园拔些鸡毛菜,放到鸡汤里。临走时,母亲特地交代别把鸡毛菜的根给拔断了。

⑧我把鸡毛菜带回家,母亲开始择菜、洗菜,一看有一半的鸡毛菜都是断了根的,便问我是如何拔的。我说:“用手一把一把拔的。”母亲检讨自己,说没有叮嘱我要像拔秧一样拔鸡毛菜。

⑨后来一次又需要鸡毛菜,母亲让我和她一起去菜园。只见母亲蹲下身子,伸手在鸡毛菜上轻轻拂过,就像是抚摸孩子的头顶,亲切、温柔;然后伸出大拇指、食指、中指,指尖儿并在一起,往鸡毛菜的根部抠去。母亲告诉我,先捏牢菜根,稍微用点儿力气,往上提一提,再等一等,然后再次提起,鸡毛菜就会被拔出来了。我发现,母亲手里的鸡毛菜确实乖巧、听话,没有一棵是断根的。母亲说:“三根指头往上提一提,是松土,也是告诉鸡毛菜,它要出地了。鸡毛菜知道你的意思了,就会配合你,让你拔了。”

⑩人与农作物之间,可以做到如此亲密,我算是亲见了,也得了些采摘方面的经验。后来我采豇豆、秋葵,摘丝瓜、黄瓜、南瓜,需要用手的时候,我都学着母亲的样儿,要么用剪刀,要么用指尖儿,绝不胡乱抓。我深信,我们家的蔬菜一直长得鲜亮、饱满,总也吃不完,母亲的温柔以待是最重要的原因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班级正在举办“美文佳作分享会”,老师推荐了本文。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初读文章后,小华决定先梳理文中所写的主要事件以及“我”的心理,请你协助他完成下表。

事件

“我”的心理

母亲用剪刀轻轻剪下枝上的落苏

感到信服

(2) 在阅读过程中,鹏鹏不慎将墨水滴洒在文章上,致使第②段的部分内容被染盖。请你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进行回填,并说明理由。(只填序号)

A.伸出四根手指,指尖儿微微张开,稍稍弯曲,慢慢插向稻秧四周的泥土,按照顺时针方向,轻轻地转了一圈,然后回转了一圈

B.并拢四根手指,竖着插进稻根的旁边,估计有一两寸深。围绕着稻秧,把手指转了一圈

(3) 小雯在分享阅读体验时说:“这篇文章所记叙的事件都差不多,母亲教给‘我’的也都是如何采摘蔬菜等,‘我’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能从母亲身上学到什么。
(4) 小欣阅读完本文深受触动,并表示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尽管简短,语言平实,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你也谈一谈这句话的作用。
(5) 创意写作小组决定从不同角度对本文进行点评,于是写了下面的句子作为开头。请你任选其一,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开头一:母亲的温柔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开头二:敬畏田野是农民与生俱来的情怀。

【考点】
记叙性散文; 微写作(片断写作);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

李晓霞

①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枯燥的事情若是放在春天里去做,也会变得无比地美妙起来。

②古人有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

③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所以,读书只管去读就好。只要摒弃杂念、抱着修身养性的目的去读书,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读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

④还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再怎么努力都写不出好文章,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简直比生个孩子都要困难。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读书,总有一天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且,读万卷书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⑤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是许多人经常困惑的问题。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古籍、读经典、读名著,而不是阅读那些鸡汤类的文章,也不是去读那些碎片式的文字,更不是拿着手机进行浅表性的所谓的阅读。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所涉人物)、通其典(所列典故)、解其事(相关事件),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 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延伸。

⑥热爱读书的人,总能从书中寻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能获得生活的动力和前行的勇气。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心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是身在幼年还是时至迟暮,也不官其年万几何,他的生命必然是“时时有诗意,处处皆春季”。

读书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人变得很单纯、活得很快乐:可以让人精神独立、思想丰盈: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开阔、眼界更高远。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它可以让人避免很多是非,不至于陷入家长里短的泥淖中;它能让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俗常生活时,还能拥有风花雪月的高雅情调……一人读书,塑造的是自身;人人读书,改变的是社会。

⑧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

(选自《山西日报》2021年5月7日,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引用诗句为标题,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第②段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 第③段画线句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书对人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 D. 第⑦段画线句中三个“可以”后的内容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三个句子之间存在着“生活——思想——境界”这样由浅入深的客观逻辑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 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文什么位置最合适?

喜好读书的人,看到下雨,便能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便能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花开,便能想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便能想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得意时,总能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正面激励自己;伤怀处,也不忘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进行自我开解。

A. 放在③④段之间 B. 放在④⑤段之间 C. 放在⑤⑥段之间 D. 放在⑥⑦段之间
(3) 文章第⑦段说“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请结合全文和自己的感受,说说读书如何增加生命的厚度?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这里会开出一朵花
韩 寒

①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小野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

②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这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过早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心理健康。”我母亲反驳道:“那蚊子咬她怎么办?难道还要养起来?害虫就是害虫,小孩子不能好坏不分,《农夫与蛇》的故事你听过没有?”

③毫无疑问,这事一直争不出个结果,但小野飞身杀虫让我很生气。我站了起来,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再次责问她:“你可以吗?你可以这样做吗?”

④她从未见我如此,退了一步,有点畏怯道:“它是坏的小动物,它是苍蝇(那时候她把一切在空中飞的昆虫都叫苍蝇)。”

⑤我突然思路开朗,构建出关于此事完整的哲学体系:“什么叫坏的,什么叫好的?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坏的,不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好的,这个飞飞的小动物伤害你了么?没有,是吧。”我顿了顿,接着说:“而且你把它打死了,它很痛苦。还有,它的家人找不到它了,一定会很难过,你知道吗?所以你错了,你要做些让它很快乐的事情,你知道吗?”

⑥也许是我语气太严厉,小野突然一句不说,两眼通红,凝滞几秒,瞬间大哭了起来。

⑦我没有即刻安慰她,继续追问:“你说,你做错了吗?”小野已经哭得没法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但抽泣之中,她还是断断续续说:“我错了。”我上前抚了抚她的脑袋,语气缓和道:“那你现在要做什么呢?”小野哭着走到那只飞蛾那里,蹲下身子说:“对不起,你很痛苦。”

⑧看着她好几滴泪都落到地板上,我心疼不已,更怕因此给她留下更大的心理创伤,便心生一计,说:“别哭了,我们一起帮助它好吗?”小野噙着泪水道:“好。”

⑨我把飞蛾捡起,带上小铲子,牵上小野到了一片土地。我挖了一个小坑。让小野把飞蛾放了进去,顺便告诉她,这是飞蛾,不是苍蝇。我教小野把土盖上以后说:“这只飞蛾以前是个动物,现在它死了,我们把她埋了起来,它就会变成一朵花,变成另外一种生命,就不会再痛苦了。小野你快去拿你的水壶来,我们要浇水了。”小野飞奔入屋。

⑩我立刻起身,跑到十几米外摘了一朵花,返回去,把花插在刚才埋飞蛾的地方。刚完成这个动作,小野正好提着水壶从屋里出来。她走到那朵花前,惊讶得说不出话。我说:“你看,就在刚才,它变成了一朵花长了出来,说明它已经原谅你了。”

⑪小野顿时破涕为笑,像只温顺的小绵羊依偎到我的怀里,说:“它这么快就有了花。”我亲了她一口,说:“是啊,我们又是它的好朋友了。它很快长了出来说明它很快乐。”小野开心地笑了。

⑫我说:“别难过了,小野,那只飞蛾变成了花,现在像我们一样快乐。”

⑬夕阳西下,我抱起她,走向远方。我想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初秋,已经开始吹起凉风,但此情此景能温暖一切。

⑭她轻轻贴到我耳边,说:“嗯,爸爸,我们再去打一只飞蛾吧。”

(选自《读者》)

(1) 这是已为人父的韩寒与她的女儿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在对女儿的教育中能看出他剔除了年少时的玩世情结,开始了对教育、对众生的思考。对于韩寒的四次教育,小野有不同的反应,请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表。                                                                                                            

韩寒的言行

用生命没有害益之分来引导小野尊重每一种生命

小野的反应

用脏话为自己解释

认真地掩埋飞蛾,盖土浇水

小野提议再打一只飞蛾

(2) 韩寒的文章有鲜明的风格,语言洗练而生动,有时又有些许讽刺意味,请赏析下面画线的句子,从结构上、内容上说说其表达作用。
初秋,已经开始吹起凉风,但此情此景能温暖一切。
(3) 小青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父亲也看到了这篇文章,觉得很奇怪,他记得以前也看过这篇文章,但是他看的版本没有第段,关于要不要保留这一段,两父子争论了起来。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保留或不保留第04段,分别传达了不同的教育观念,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阐述。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文声兼美是一档由一篇文字、一份欣赏、一段音乐、一种声音组成的文学有声节目。本期分享的是文章《孩子和秋风》,请同学结合文章内容,完成本期节目制作。

孩子和秋风

丁立梅

①我和几个孩子站在一片园子里,感受秋天的风。园子里长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我们的脚底下,铺了一层厚厚的梧桐叶。叶枯黄,脚踩在上面,嘎吱嘎吱,脆响。风还在一个劲儿地刮,吹打着树上可怜的几片叶子,那上面,就快成光秃秃的了。

②我给孩子们上写作课,让孩子们描摹这秋天的风。以为他们一定会说寒冷、残酷和荒凉之类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③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把大剪刀,它剪呀剪的,就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

④我赞许了这个比喻。有二月春风似剪刀之说,秋天的风,何尝不是一把剪刀呢?只不过,它剪出来的不是花红叶绿,而是败柳残荷。

⑤剪完了,它让阳光来住,这个孩子突然接着说一句。他仰向我的小脸,被风吹着,像只通红的小苹果。我怔住,抬头看树,那上面,果真的,爬满阳光啊,每根枝条上都是。树在失去叶子的同时,却承接了满树的阳光。

⑥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魔术师,它会变出好多好吃的,菱角呀,花生呀,苹果呀,葡萄呀;还有桂花,可以做桂花糕。我昨天吃了桂花糕,妈妈说,是风变出来的。

⑦我笑了。小可爱,经你这么一说,秋天的风,还真是香的。我和孩子们一起嗅,似乎就闻见了风的味道,像块蒸得热气腾腾的桂花糕。

⑧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调皮的娃娃,他把树上的叶子,扯得东一片西一片的,那是在跟大树闹着玩呢。

⑨哦,原来如此。秋天的风一路呼啸而下,原是藏着笑的,它是活泼的、热闹的,是在逗着我们玩的。孩子们伸出小手,跟风相握,他们把童年的笑声,丢在风里。

⑩走出园子,风继续在刮。院墙边一丛黄菊花,开得肆意流畅,一朵一朵,像新剥开的橘子瓣似的,瓣瓣舒展,颜色浓烈饱满。一个孩子跳过去,弯下腰嗅,突然快乐地冲我说,老师,我知道秋天的风还像什么了。

⑪像什么呢?我微笑地看她。她的小脸蛋,真像一朵小菊花。

⑫秋天的风,像一个小仙女,她走到菊花旁,轻轻吹一口气,菊花就开了。这个孩子被自己的想象激动着,脸上洇着兴奋的红晕。

⑬我简直感动了。可不是,秋天的风,多像一个小仙女啊!她走到田野边,轻轻吹一口气,满田的稻子就黄了。她走到果园边,轻轻吹一口气,满树的果实就熟了,橙黄橘绿。有小红灯笼似的柿子,还有青中带红的大枣,和胖娃娃一样的石榴。她走到旷野边,轻轻吹一口气,一地的草便都睡去了,做着柔软的金黄的梦。小野花们还在开着,星星点点,红的、白的、紫的,朵朵灿烂。在秋风里,在越来越高远澄清的天空下。

⑭孩子有本心,即便是肃杀的秋风,他们也给它镶上童话的金边,从中窥视生命的可亲和可爱。

(1) 任务一:宣传海报;以下是本期节目的宣传海报,请你帮助小语同学一起完成海报宣传文案。

孩子眼中的秋风

“我”眼中的秋风

秋风的模样

秋风的特点

秋风的模样

秋风的特点

像把大剪刀: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

风还在一个劲儿地刮,吹打着树上可怜的

几片叶子。那上面,就快成光秃秃的了。

像魔术师:它会变出好多好吃的

芬芳且富有生命力

调皮、活泼、天真

像一个小仙女:走到菊花旁,轻轻吹一口气,菊花开了。

(2) 任务二:节目录制

步骤一:节目组计划在喜马拉雅APP上录制本文的朗诵视频,需先对录制文本《孩子和秋风》中的部分语句进行朗读设计。

①请你从重音、停连、语气等角度(任选两处),为下面的句子做朗读设计。

秋天的风一路呼啸而下,原是藏着笑的,它是活泼的、热闹的,是在逗着我们玩的。

步骤二:节目组准备录制精彩片段品析,需要对以下片段撰写赏析文案。

她走到田野边,轻轻吹一口气,满田的稻子就黄了。她走到果园边,轻轻吹一口气,满树的果实就熟了,橙黄橘绿……她走到旷野边,轻轻吹一口气,一地的草便都睡去了,做着柔软的金黄的梦。

②请你从修辞的角度为这段文字写赏析文案,供节目录制使用。

步骤三:朗读片段和精彩片段赏析录制。

地点:录播教室

(3) 任务三:互动留言;给节目留言,是一种听众互动方式。打开节目后台,小语同学已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评论,如下所示。你也刚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请结合文本、阅读经历以及保尔的“本心”对该留言进行回复。

全部评论

我是小语1天前

《孩子和秋风》中孩子有“本心”,因此用“镶上童话的金边”的眼光看待世界。我阅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发现保尔柯察金虽然没有身处一个童话世界中,也依然是一个坚守本心的人。

(4) 在每期节目最后,班级都会组织每期一问的讨论。本期的讨论话题如下:

不同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截然不同的特点。请细读拓展材料《秋风引》,说说刘禹锡和本文中的“我”以及孩子三人眼中的秋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假如你是一位热心听众,请你结合文章与补充材料在讨论区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材料:

秋风引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背景:刘禹锡写此诗时已被贬南方。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