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湖心泛月记①

[清]林纾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 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A)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②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细微,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甲)湖山触之,仿佛若中③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B)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祫衫④,立月中,(乙)凉蝉触箫,警群噪 , 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 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⑤也。”

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①,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⑦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贵之袭东坡也?

(选自《畏庐文集》,有删减)

【注释】①这篇文章写于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此时作者仕途遭贬、事业受挫,客居杭州。②划(huà):割开,分开。③中(zhòng):受到,遭受。④祫(jiá)衫:指夹衫。⑤赤壁之续:当年苏东坡与客夜游赤壁,歌箫相和。本次夜游情景与之相似,故有此说。⑥《夜泛西湖五绝句》:苏轼作于杭州任上。其中有“菰蒲无边水茫茫”等句,故下文说当年西湖“景物凄黯”“湖面尚萧寥”。⑦袭:效仿。

(1) 【主动的想象】

以下朗读处理能引起你怎样的想象?请任选一句,描摹你想象的月夜画面。

(A)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溟蒙”语速放缓,重读“截然”。)

(B)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重读“蓊郁”,“乃见月”语调上扬。)

(2) 甲、乙两句用丰富的想象描摹了月夜景物因“触箫”而产生的变化。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作者这种想象产生的原因。
(3) 【超时空的联想】

作者夜游西湖,联想到苏轼的夜游与百余年后幽人的“袭我”,心生感慨。假如与作者同游,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本文阅读体验,简要回答。

(4) 【“夜游”的魅力】

以上阅读体验能让你联想到哪一篇古典散文中的“夜游”?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述“夜游”的魅力。

【考点】
材料探究;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梨酒
       仲宾又云:向其家有梨园,其树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车。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有所谓山梨者,味极佳,意颇惜之。漫用大瓮储数百枚,以缶盖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至园中,忽闻酒气熏人。疑守舍者酿熟,因索之,则无有也。因启观所藏梨,则化而为水,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酝也,饮之辄醉。回回国葡萄酒,止用葡萄酿之,初不杂以他物。始知梨可酿,前所未闻也。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
[注释]①瓮:陶制的容器。②泥:涂抹。

(1) “因启观所藏梨”中的“启”在文中的意思是          

(2) 仲宾赞美梨酒“真佳酿也”的原因是什么?

(3) 梨酒酿成,实属偶然。假如再酿梨酒,请你简要介绍酿酒的步骤。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