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学校开展“走进书法世界”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书法是一门对汉字艺术化书写的艺术。据此,可确定书法作品的判断标准:一、所写对象为汉字且内容健康;二、字迹具有艺术性。根据书法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可以确定书法的历史应当从甲骨文算起,一直到当代以汉字为创作载体的各种探索。根据“艺术性”规定,并非所有的古代文字遗迹都可称为书法艺术品,只有具备相当笔墨技术支持,又注入了深厚人文情怀的那些书迹才可称为书法。书法艺术品应该是可以作为人们师法对象的“法书”,因为书法应该为世人提供某些营养——或者在笔墨技巧上可供学习,或者在精神层面上能打动人心。

(选自吕志强《中国书法发展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书体

概说

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成熟于殷商时期,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具有天然美感。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有婀娜、对称之美。

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由金文简化而来,萌芽于先秦,在两汉时走向成熟。横平竖直、撇捺开张,有一种飞动感和对称美。

使汉字变得方正,是书法史上的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出现于西汉晚期。飞扬飘逸,比行书更洒脱不羁。

标志着书法成为能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比楷书更加灵动。

让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的审美价值。

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结构严谨,字体方正,又风格多样,或飘逸灵动,或雄峻清刚,或法度严谨。

是对前代书法的继承和创新。

ㅤㅤ书法融入了人的个性,字的风貌能体现书写者的气韵风度和精神品格,即使同一书体,也会因书写者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这就是常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

(改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十五讲》)

材料三:

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形,是指由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笔画多变且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组合而成,同一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的长短、粗细、浓淡必须有所变化。这样,字才显得灵动。

2.字的重心稳健。字有千姿百态,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

3.字势自然。王羲之主张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他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4.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需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章法上的所有变化都根源于“阴阳对偶”这四个字,包括大小、粗细、轻重、阔狭、长短、连断、虚实、缓急、渴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适当留白,疏密得当。好的作品既要体现书写者的独特性情、气质、境界和格调,又要有能够将其表现出来的精熟技法。

此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两幅作品都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平和愉悦时所书,《丧乱帖》是极度哀痛时所写,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

(选自孙晓燕《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探析》,有删改)

(1) 【了解书法】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幅字所写内容是汉字,且具有艺术性,就可判定其为书法作品。 B. 书法艺术品能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书写技法的借鉴,丰富书法欣赏者的精神世界。 C. 书法作品的“神”,是指字的笔画、线条、布局和整幅字的章法、神韵、情感等。 D. 书法家在极度哀痛时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会大打折扣。
(2) 小林不知道汉字书体有哪些,又是如何演变的。请根据材料二向他作简述。
(3) 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请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作简要赏析。

(4) 学校将开展书法比赛,就下列三条主题语向全校征集意见,你最想推荐哪一条?它最适合用哪种书体书写?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理由。

①笔间论书道,翰墨育雅趣

②工工整整写字,端端正正做人

③笔墨肆意写人生,青春飞扬显豪情

我想推荐第条,推荐的书体是

理由: 

【考点】
材料探究;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火了!请阅读材料,参与探究活动。

【材料一】

①近日,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语文课本封面”相关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话题在网络平台爆火,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图片和视频,将自己拍下的山川美景装入“语文书封面”,以此寻回课本里的“诗和远方”。

②从天南到海北,富阳网友们也开启了以“语文课本封面”为话题的二次创作,纷纷晒出自己美丽的家乡,将拍下的身边风景和语文课本封面结合。富春江、东梓关、龙鳞坝、黑山顶……来自富阳各地的风景,每一处都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底蕴,让人心驰神往。当家乡风景“跃”上语文课本封面,网友们忍不住惊叹“富舂山水美如画”。截至3月7日19时,微博话题“一不小心拍到了富阳味儿的语文课本”阅读量破8万。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火了

   

富阳版“语文课本封面”

(《富阳日报》)

【材料二】

爆改课本封面,何以流行开来?这与课本承载的大众记忆和怀旧情怀有着直接关系。课本里有耳熟能详的篇章,是人们初期摄入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串联起珍贵的校园记忆,是铭刻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忘却的印记。正是有了这层情怀打底,随手拍到的风景,才能被自然联想到课本封面,进而引发爆改热潮。以人文为内核的风景,再配上以情怀为底色的“语文”二字,造就了一个成功的“语文封面”。

(《今日都市报》)

语文课本封面视频的制作让我有了一种“归隐田园”的错觉。我们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但在看见这个视频的那一秒,似乎所有的记忆都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小时候,进入到了风景的彼端。对于一个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观看和制作这种视频,未尝不是难得的放松机会呢。

(微博网友)

(1) 阅读链接资料中的传播理论,并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将“语文课本封面”传播过程图填写完整。

链接资料:网络热点视频的流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媒介依赖环节:民众在一些平台发布短视频作品,并引起部分人的共鸣。

其次是符号互动环节:该类型作品有着绝美的景物或优秀的人物精神,最关键的是引发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引起人们竞相制作和传播。

紧接着是互动模型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使该类型视频变成了一种互动模型,人们开始制作更多有特色的、地域化的内容。

最后是社会网络环节:人们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形式建立起互动关系,进一步满足了自我传播的需要,使作品成为热度空前的社会网络。

Chatgpt3.5《网络热点视频流行过程》

◆语文课本封面传播过程图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语文课本封面”流行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材料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节选)

    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各地要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设定的除综合实践活动外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促进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考试具体方式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科特点确定。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钢,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

    发挥引导教育教学作用。考试命题要注重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

材料二:

    取消考试大纲的中考,对考生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有考试大纲,日常的学习有目标和方向,对升学考试更有信心;有考试大纲也有利于教师更有侧重点地开展教育活动,便于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还能抓准考试题目所考核的知识点。

    取消了考试大纲的学习,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很有可能学会的没有考,考到的知识点都是平时没搞明白的地方。唱歌唱戏尚且有高潮部分,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倒是四平八稳,毫无跌宕起伏,学到的知识点能印象深刻吗?考试范围不明确,知识不分重点,凡课本上有的、老师拓展的内容都要全部学会,这不是意味着学生的负担加重了吗?简直与老生常谈的教育“减负”背道而驰!

材料三:

    在应试教育下,成绩是衡量一切的准绳,机械简单的“教”与“考”让一些师生乐此不疲。有教师坦言,考纲使用几十年,一切圈着考纲转,哪怕标点由顿号变成了逗号、某个句子多用了个助词等都琢磨了个遍。如此下去,还有多少教师会致力自主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以致用呢?

    社会诟病应试教育已久,但怎么去改,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初中考试大纲的取消,意味着“指挥棒”变了,可以说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纠偏。

    显然,这种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命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大钢怎么教?怎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如何将所教内容通过更为自主和开放的命题呈现出来?这都是迫切需要思考的。对学生而言亦如此,“盲考”的抓瞎、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这些习惯统统要丢掉,还要学会深度思考,拥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同时培养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自主消化学科知识的能力。

    此外,还需打消家长的焦虑和压力。以前习惯了让孩子照“纲”学习,现在考纲取消了,家长短期内无所适从是可以理解的。教育部门要引导家长从根本上认识改革的目的及意义:取消考试大纲,有利于基础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能让学校安静办学,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中考会合理地设置考试内容的结构,减少一些完全考死记硬背试题的比例,调高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考查学生活学活用及应变能力,这是对“读死书,死读书”的扭转。

    淘汰不适合社会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落后教考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只有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育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真正活起来。

(节选自浙江教育报《取消考纲,中考要行稳致远》)

(1) 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取消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 B. 以后的初中学业水妥考试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C. 考试大纲取消了,学生不用死记硬背了,因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活学活用及应变能力。 D. 基础教育改革应提倡推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提升的教考方式。
(2) 请根据以上材料,用简明的语言谈谈教育部取消考纲的意义。
(3) 依据材料谈谈考试大纲取消后,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真正活起来。
(4) 结合材料,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取消考试大纲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并简要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说明文阅读

人工智能:还只是人类的“工具”

    ①谷歌“AlphaGo”和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尘埃落定,但人工智能的进化之旅才刚刚启程。人类为何要研究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不会有一天超过人类成为“超级智能”?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

    ②“阿尔法狗”用3000万局“自我对弈”数据来训练,靠的是“题海战术”。

    ③如果看一下背后的技术原理,AlphaGo其实也不是那么神秘,本质上与约20年前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深蓝”计算机一样,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搜索问题。不同的是AlphaGo采用了当下非常热门的深度神经网络,以及深度神经网络与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的结合。

    ④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算法使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对新的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机器学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浪潮: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本质上就是人工神经网络。它模仿人类大脑行为,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方式。

    ⑤研究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让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我们更应关注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

    ⑥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问题上有了长足进展。但在更复杂的认知层面,例如对于语言和图像的理解、逻辑推演等方面距离人类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工智能之所以会让部分人感到恐惧,最主要是联想起科幻作品里的机器人。科幻往往把机器“拟人化”,而今天已经成功应用的和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目标并不在这些方面。

    ⑦人工智能将来是否会像科幻电影中那样,自我进化掌管世界,应当还比较遥远。我们更关心的是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可以大大延伸人的能力,解放人类的劳动力,成为人类很好的“帮手”。就像人类制造了飞机和汽车,但你不必担心未来它们会威胁到你。

    ⑧人工智能还无法突破认知和情感,需要向生物智能“取经”。

    ⑨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在感知这个层面会有飞速进展,而在认知和情感这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⑩在研究者们煞费苦心研发各种功能的传感器配备给机器时,生物自身“传感器”的能耐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生物的眼睛能识别电磁波,耳朵能识别空气震动,神经系统能够根据波长和强度瞬间把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感知为不同的颜色,把空气震动感知转换为语言。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因此很早就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近几年也提出了创造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优势互补的混合智能系统。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一:素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语出惊人:“未来人类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赛博格这个舶来词汇是对英文“Cyborg”的音译,即“生化电子人”,“赛博格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身体进行控制和改造,从而使人类身体的机能更加强大。这种改变肯定不局限于人体,而将波及道德伦理,甚至整个人类社会。比如,人类通过赛博格技术拥有了惊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谁又来约束他们呢?这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考验。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链接二:人类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被称为“技术奇点”问题。“技术奇点”是指拥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不断改进自己,并且制造或繁殖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的机器人,最终达到人类不可预测、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越过这一“奇点”,局面将无法收拾,会伤害人类甚至使人类面临灭亡危险。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三:汉斯·乌斯克莱特对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即对人类而言很简单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可能很难;对人类而言很难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可能很简单。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避免让人工智能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前,不应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这一研究领域,不该将机器置于道德上两难抉择的情形。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有关链接材料内容的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科幻作品里的机器人不是今天已经成功应用的和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 B. 埃隆·马斯克认为,未来的人类如果要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 C. “赛博格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身体进行控制和改造,从而使人类身体的机能更加强大。 D. 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如果突破了“奇点”,局面将难以控制,必然会使人类走向灭亡。
(2) 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上有很大进步。 B.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以创造混合智能系统。 C. 生物的神经系统能把由眼睛和耳朵分别识别的电磁波与空气震动转化为视觉与听觉。 D. 汉斯·乌斯克莱特认为,同样一件事,对人类与对机器来说,其难易程度可能截然相反。
(3) 下面是一家机构对AlphaGo及机器学习的分析,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下面的分析哪些与本文一致,哪些不一致,并阐述理由。

分析一:AlphaGo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表明人工智能的进化之旅已进入快车道。

分析二:AlphaGo与“深蓝”本质一样,采用了深度神经网络跟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的结合。

分析三:人工智能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对新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

分析四:机器学习模仿人类大脑行为,与人类学习方式相近,是人工智能的核心。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