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 崔修建

①那是一棵十分特别的苹果树,栽种在菜园子里五年多了,它还从来没有开过一朵花,我多么希望在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②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看到形单影只的它,父亲便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它很像村里无儿无女的老人。于是,父亲决定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成为那些蔬菜瓜果的邻居。

③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洒了杀虫药,再加上父亲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④“这么好的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摸着它粗壮的枝干憧憬起来。

⑤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

⑥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

⑦父亲却执意留下它,理由是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无拘无束地疯长两年,等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就会开出令人惊讶的花呢。

⑧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吗?别的苹果树喜欢开花就尽管开花好了,它只想尽情舒展自己的绿叶,为何要被责怪呢?

⑨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霜雨雪,除了没有开出人们熟悉的花朵,没能结出人们想象的苹果,别的什么也不缺少啊,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棵苹果树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⑩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不再期盼着苹果树开花,反而觉得不开花的它更可爱,活得有想法,有个性,淡定而洒脱。或许父亲和母亲也是这么想的,不然,他们早就听从邻居们的劝告,将它当作生火的柴烧了。

⑪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锦州游玩,到路边的一个果园买刚上市的苹果,那一树树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口舌生津。蓦然,我想起那棵一直不开花的苹果树,便请教那位热情的果农,问他是否也遇见过不开花的苹果树,他说当然碰到过,碰到了,就砍掉,倒出位置给开花的苹果树……

⑫我能够理解果农如此干脆利索的选择。在我家菜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是幸运的,我虽然曾期待过它开花,但很少抱怨它的不开花,还渐渐地理解了它,一点点地欣赏它了。

⑬与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聊天时,我又提到了那棵不曾开花的苹果树,老教授感慨:那真是一棵有性格的苹果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

⑭时光流转,我见过种类繁多的开花的树,唯有那一株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季季枝繁叶茂,在我出神地凝望与遐思中,那棵神奇的苹果树竟开出一朵朵绚丽无比的意念之花,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着走去。

(有删改)

(1) 对这棵不开花的苹果树,“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词语,理清文章情感脉络。

—失望—②—释然—③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苹果树,暗线是“我”的情感变化。 B. 第⑧段画线句子连用了三个疑问句,写出“我”对这棵不开花的苹果树的质疑,引人深思,为下文做铺垫。 C. 文中的父亲虽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他是个有爱心有同情心,并且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人。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给“我”深刻的感悟。
(4) 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谈谈这棵“不开花的苹果树”和《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分别带给作者哪些关于“生命”的思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谈美感教育

朱光潜

①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俱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 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敏锐,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我们本来“见”不着的他们“见”着说出来了,就使我们也可以“见”着。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 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选自《谈修养》,有删改)

(1) 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2) 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3) 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4) 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赏读美文意蕴,完成各题。

炊烟吹来又催年

周梦蝶

    ①又见炊烟升起。

    ②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先浓后淡,时隐时现,最终在暮色苍茫时,宛如一抹天边的流云,飘然离去,消失不见。

    ③很多时候回到老家,尤其是在冬日的傍晚,站在故土山梁上,我都傻傻分不清楚,哪是薄雾,哪是炊烟。它们都是那样的飘渺而虚无、梦幻且短暂,却又给冬日的乡村平添几许诗意、几多浪漫。不然,这雾茫茫、冷飕飕的冬日黄昏,岂不显得太过孤寂、清冷了。

    ④记得两年前,我在小诗《故乡的炊烟》中有过这样的感叹:告别灶台的熊熊烈火/冲破烟囱的层层阻拦/在空中四处弥漫/于风里自由飘散/不管寒来暑往/无论山高路远/在每个游子的心灵深处/最不忍直视的便是对炊烟的挂念……

    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或许是从小在乡间长大的缘故,我对炊烟有着天然的热爱,以及无比的亲近,每当看见它们从左邻右舍、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徐徐升起,飘荡开来,弥漫在整个村庄,我的心里总会产生一种归属感。我感觉,炊烟里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传递着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给予的慰藉与温暖。因此,看到炊烟,我便仿佛看到了自己为之魂牵梦绕的家园。
    ⑥这样的情怀刻在我的骨子里,流在我的血液中,即便在我离开老家几十年后,也没有一丁点儿改变。
    ⑦“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在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我曾见识过绵绵春雨中的炊烟。在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我所见到的炊烟,又是“一条门巷成村落,几处炊烟锁翠微”的另外一番情景。在重庆酉阳的龚滩古镇乘船畅游乌江画廊时,其更多了些“浮家不畏风兼浪,才罢炊烟,又袅茶烟,闲对沙鸥枕手眠”的自在悠闲。在贵州贵阳的青岩古镇,我所目睹的,则是“高下人家密不分,炊烟处处映朝睡”的热闹景观……当然,最打动人心的,可能还是家家饭菜煮熟时争先恐后升腾飘散的炊烟,那“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的浓浓烟火气,真叫人垂涎欲滴。
    ⑧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在我心里,炊烟总是那么灵动而美好,既具情怀,也有诗意。无论“炊烟化山云,云起半明晦”,还是“漩嬉浮叶,炊烟倒入船”,又如“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烟斜出”,抑或“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读来都让人唇齿留香、浮想联翩。而就像我在《故乡的炊烟》里所写:将每一个鲜活的日子都装订成册/炊烟无疑成了故乡诗集的封面。
    ⑨时光流转,世事变迁,很多东西在我们一路走来的旅途中渐渐丢失不见,无从拾捡。那升起又落下、聚拢又离散的一缕缕炊烟,却犹如挥之不去的乡愁,在春暖花开时、在月色如水时、在秋风乍起时、在天将欲雪时,濡湿了我们的记忆,晕染着人生的流年。

    ⑩年怕中秋月怕半,转眼又到数九天。而今,北风吹来,炊烟又起,年离我们越来越近,是跨越山海、回家过年的时候了。对很多人而言,只有回到炊烟袅袅的家乡,守候在严父慈母的身边,这年,才有味道,才够温暖。

摘自《中国文化报》2025-01-23

(1) 【整体感知】

作者描写不同时空中、现实和诗境里的炊烟,感受各有不同,请填写下表。

在冬日的傍晚,站在故土山梁上

它们都是那样的飘渺而虚无、梦幻且短暂

平添几许诗意、几多浪漫:①

左邻右舍、家家户户的房顶上

徐徐升起,飘荡开来,弥漫在整个村庄

心里总会产生一种归属感:

②看到炊烟,仿佛看到了自己为之魂牵梦绕的家园。

家家饭菜煮熟时

最打动人心,真叫人垂涎欲滴,

(诗词里的炊烟)无论“炊烟化山云,云起半明晦”,还是“讴漩嬉浮叶,炊烟倒入船”,又如“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烟斜出”,抑或“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

像我在《故乡的炊烟》里所写:将每一个鲜活的日子都装订成册/炊烟无疑成了故乡诗集的封面。

在我心里,炊烟总是那么④

读来都让人唇齿留香、浮想联翩。

(2) 【炼字析词】

本文多处写到“又”字,如“炊烟吹来又催年”“又见炊烟升起”“转眼又到数九天”“炊烟又起”等等,请从表情、达意和构思的角度谈谈“又”字在本文运用的妙处。

(3) 【句意赏读】

请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对很多人而言,只有回到炊烟袅袅的家乡,守候在严父慈母的身边,这年,才有味道,才够温暖。

(4) 【主旨理解】

意象是文学中意蕴寄托和情感抒发的载体,不仅是诗词中常有,散文中也会出现。请仿照下列方式,说说本文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情意。

如:《湖心亭看雪》——雪——作者通过赏雪勾勒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突出他的遗世独立和高洁傲岸的精神气质与独立人格。

《炊烟吹来又催年》——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

过年的断想

梁晓声

我曾问儿子:“是不是经常盼着自己快快长大?”

他摇头断然地回答:“不!”

    我也曾郑重地问过其他的小朋友们同样的话,他们都摇头断然地回答并不盼着自己快快长大,说长大了多没意思哇,现在才是小学生,每天上学就够累了。长大了每天上班岂不更累了?连过年过节都会变成一件累事儿。多没劲啊!瞧你们大人,年节前忙忙碌碌的。年节还没过完往往就开始抱怨——仿佛是为别人忙碌为别人过的……

    是的,生活在无忧无虑环境之中的孩子是不会盼着自己快快长大的。他们本能地推迟对任何一种责任感的承担。而一个穷人家庭里的孩子,却会像盼着穿上一件新衣服似的,盼着自己早一天长大。他们或她们,本能地企望能早一天为家庭承担起某种责任。《红灯记》里的李玉和,不是曾这么夸奖过女儿么——提蓝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我从童年起,就是一个早当家的穷人的孩子。

    有时我瞧着自己的儿子,在心里默默地问我自己:我十二岁的时候,真的每天要和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到很远的地方去抬水么?真的每天要做两顿饭么?真的每个月要拉着小板车买一次煤和烧柴么?那加在一起可是五六百斤啊!在做饭时,真的能将北方熬粥的直径两尺的大铁锅端起来么?在买了粮后,真的能扛着二三十斤重的粮袋子,走一站多路回到家里么……·

    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残存在记忆之中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情形都是真的。而又当然是真的,不是梦…...

    由于家里穷,我小时候顶不愿过年过节。因为年节一定要过,总得有过年过节的一份儿钱。不管多少,不比平时的月份多点儿钱,那年那节可怎么个过法呢?但远在万里之外的四川工作的父亲,每个月寄回家里的钱,仅够维持最贫寒的生活。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体恤父亲。他是一名建筑工人,。他这位父亲活得太累太累,一个人挣钱,要养活包括他自己在内一大家子七口人。他何尝不愿每年都让我们——他的子女,过年过节时都穿上新衣裳,吃上年节的饭菜呢?我们的身体年年长,他的工资却并不年年涨。他总不能将自己的肉割下来,血灌起来,逢年过节寄回家呵。如果他是可以那样的,我想他一定会那样。而实际上,我们也等于是靠他的血汗哺养着……

    穷孩子们的母亲,逢年过节时是尤其令人怜悯的。这时候,人与鸟兽相比,便显出了人的无奈。鸟兽的生活是无年节之分的,故它们的母亲也就无须在某些日子将来临时,惶惶不安地日夜想着自己格外应尽什么义务似的。

我讨厌过年过节完全是因为看不得母亲不得不向邻居借钱时必须鼓起勇气又实在鼓不起多大勇气的样子。,那时母亲的样子最使我心里暗暗难过,我们的邻居也都是些穷人家。穷人家向穷人家借钱,尤其逢年过节,大概是最不情愿的事之一。但年节客观地横现在日子里,不借钱则打发不过去。当然,不将年节当成年节,也是可以的。但那样一来,母亲又会觉得太对不起她的儿女们。借钱之前也是愁,借钱之后仍是愁,借了总得还的。总不能等我们都长大了,都挣钱了再还。母亲不敢多借。即或是过春节,一般总借二十元。有时邻居们会善良地问够不够,母亲总说:“够!够……”许多年的春节,我们家都是靠母亲借的二十元过的。二十元过春节,在今天看来仿佛是不可思议之事。当年也真难为了母亲……

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大约是我上初中一年级十四岁那一年,我坚决地对母亲说:“妈,今年春节,你不要再向邻居们借钱了!”

    母亲叹口气说:“不借可怎么过呢?”

我说:“像平常日子一样过呗!”

母亲说:“那怎么行?你想得开,还有你弟弟妹妹们呢!”

我将家中环视一遍,又说:“那就把咱家这对破箱子卖了吧!”

那是母亲和父亲结婚时买的一对箱子。

见母亲犹豫,我又补充了一句:“等我长大了,能挣钱了,买更新的,更好的!”母亲同意了。

第二天,母亲帮我将那一对破箱子捆在一只小爬犁上,拉到街市去卖。从下午等到天黑,没人买。我浑身冻透了,双脚冻僵了。后来终于冻哭了,哭着喊:“谁买这对儿箱子啊……”

我将两只没人买的破箱子又拖回了家。一进家门,我扑入母亲怀中,失声大哭……

母亲也落泪了。母亲安慰我:“没人买更好,妈还舍不得卖呢……”

    母亲告诉我,她估计我卖不掉,已借了十元钱。不过不是向同院的邻居借的。而是从城市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向从前的老邻居借的,向我出生以前的一家老邻居借的……如今,我真想哪一年的春节,和父母弟弟妹妹聚在一起,过一次春节,而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牙全掉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也咬不动了,只有看着的份儿。弟弟妹妹们已都成家了,做了父母了。往往针对我的想法说:“哥你又何必分什么年节呢!你什么时候高兴团聚,什么时候便当是咱们的年节呗!”

    是啊,毕竟,生活都好过些,年节的意义,对大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我现在也就不太把年当年,把节当节了,正如从来不为自己过生日。便是有所准备地过年过节,多半也是为了儿女高兴……

(1)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年节”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时期

对“年节”的情感

原因

童年

讨厌,顶不愿

成年

生活改善后淡化形式

(2) 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题目。

①从下午等到天黑,没人买。我浑身冻透了,双脚冻僵了。后来终于冻哭了,哭着喊:“谁买这对儿箱子啊……”(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母亲不敢多借。即或是过春节,一般总借二十元。有时邻居们会善良地问够不够?母亲总说:“够!节….....”(母亲为什么反复回答“够”?)

(3) 文章开头叙述“我”与儿子及其他小朋友的对话,有何作用?
(4) 《过年的断想》内涵丰富,涉及贫困、亲情、责任、尊严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 《过年的断想》中回忆了童年诸多苦难,文学名著中也常写苦难。

①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人物与苦难抗争的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

A.《西游记》孙悟空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C.《红星照耀中国》彭德怀

②《骆驼祥子》中祥子因买车梦想破灭而无望,造成他人生苦难的原因有哪些?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