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春风里的杏花

①终于盼到周末,陈玉秀箭一般出了学校大门。周末回家,一起走路的同学有好几个,可走着走着就散了。陈玉秀并不感觉孤独,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孤独和习惯加速着陈玉秀的成熟。

②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陈玉秀才到家。回到家,屋里的一切和她临走前一样,整整齐齐的。陈玉秀在各个房间转了一圈,然后开始做饭。十三岁的陈玉秀像个小大人,打水,生火,做饭,洗碗,扫地……

③夜渐渐深了,外面黑乎乎一片。屋檐下住着许多野鸽子,此时它们也已安然入睡。房间里静悄悄的,一个圆脑袋兔子造型的石英闹钟搁在桌子上,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

④陈玉秀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往往想的很多。她心里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小孩子。她取出本子,想把作文写完。老师这次布置的作文是写一封信、是写给自己亲人的。她喜欢写作文,又害怕写作文。在作文里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又害怕这些想法让自己难过。因为她很想念爸爸和妈妈,他们离开家已经有大半年时间了,但她明白,爸爸和妈妈要等到过年时才会回来的。她小小的心灵里已经有了大人一样的隐忍,有了大人一样的承担。

⑤想了好久,陈玉秀还是拿起了笔。她决定把自己存在心里的话写出来,反正爸妈都不认字,于是她开始写作文了。

⑥半夜,闹钟咔哒咔哒的声音清脆有力。陈玉秀失眠了,五一劳动节学校表演节目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

⑦他们班演话剧,题目叫《我们的呼唤》。她是主角,开场白是肖荷老师在舞台背后朗诵的。肖荷老师低沉而柔缓的声音从喇叭里扩出来,顿时弥漫在学校四周。

⑧“沫沫每天放学一到家就喊妈妈,可是喊了没人答应,她才想起爸爸妈妈都不在,他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打工了。她大想念他们了,希望他们回来。可是他们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大声呼唤一一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

⑨肖荷老师的旁白迎来了热烈的掌声。然后她出场了,场景是一条小河边,她坐在一块石头上洗衣服,一边洗,一边自言自语。

⑩“爸爸妈妈,你们留我一个人在家,既要看守家,还要做家务,你们忍心吗?刮风下雨的时候,你们知道我心里有多么害怕吗?你们只知道挣钱,可你们关心过我的学习和生活吗?”她一口气背了这么多的问句,感觉像在背课文,而不是演戏。浙渐地,她明白了,这不是她想说的话,在她的脑子里,台词慢慢模糊着。

⑪她停下手里的活,缓缓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写给你们的信收到了吗?”

⑫“我很好的,村子的马路都被硬化成水泥路,河堤都是新修的,听说马上要通自来水。爸爸妈妈,等你们回来时肯定为这一切感到吃惊。”她想到这儿,不由自主地笑了笑,接着又说,“我知道你们打工去挣钱都是为了让咱们的日子过得更幸福。爸爸妈妈,我在学校里很快乐,我们搬进新楼了,有暖气,食堂里的饭菜很好,我胖了很多。”她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老师们教我们唱《隐形的翅膀》,还教了我们健美操。爸爸妈妈,等你们回来了,我一定要唱给你们听,跳给你们看,”

⑬操场里一片静悄悄,她已经完全忘记了这是演戏,就像写作文那样,她把自己想说的话像倒豆子一样倒了出来。

⑭“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干活吧,我不埋怨你们。我知道咱家里穷,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天天吃零食。三婶也很好,她把咱家的猪喂得都走不动了。小鸡也都长大了,鸡蛋都下了一柜。妈妈,我还想对你说,我都……我长大啦!”她说到这儿的时候忍不住大声笑起来。

⑮她感觉还没有说完,却听见了一阵爆笑。她如梦初醒,偷偷朝下面看了看,那么多老师都坐在前面,这次完了,这是在舞台上呀。怎么会这样?这时候,老校长站了起来,把脸转向观看演出的学生和群众,鼓起了响亮的巴掌。几秒之后,全操场充满了响亮的掌声。

⑯肖荷老师柔美而清脆的声音也响了起来:“父母是孩子的蓝天,缺少了天空的庇护,他们是否孤单?线是风筝的向导,断了线的风筝,他们是否迷茫?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呵护与关注的他们,已在悄然之间长大了……”肖荷老师的旁白再次赢来久久不息的掌声……

⑰大概是后半夜了,陈玉秀有些迷糊了。她打了打哈欠,裹紧了被子。屋檐下的鸽子低叫了几声,之后整个天地都沉浸在一片安静而祥和之中。

⑱太阳出来了,陈玉秀却沉睡在昨夜美丽的回忆中。她圆圆的脸蛋上露出可爱的笑容,多么像轻柔春风吹拂下的杏花,微微待放。

(作者:王小忠。有删改)

(1) 文中的陈玉秀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 文章两次写到闹钟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 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春风里的杏花”为标题的妙处。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现代文阅读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 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

(1)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2)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 “小胖”行为的理解。

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 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文章有删改)

(1)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2) 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处画线的句子表现贼人心理变化的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3) 结合原文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4) 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徽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 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1)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2) 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①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②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3) 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4) 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