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址发现了6500多年前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C形玉龙……

    就出土的铸造、绘画、雕刻文物来看,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半富,日渐丰满、据宋代罗昆的尔雅具》,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失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此时的龙已然成了自然界动物的"集火成者”,与此相应,记录龙的文字形体同样源远流长。

    中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龙"字。而从文字的书写形态来看,“龙"的字形经历了由简繁,又由繁入简的过程。书写过程中产生的异体真可谓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在中国人的认识中,龙具有奇异色彩,中国人崇拜龙,崇拜的是它呼风唤而的超凡能力、升腾向上的出类拔萃、能屈能伸的应时变化,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龙是长城,守护着国泰民安:龙是长江、黄河,滋养着物阜民丰。二月二"龙抬头”,寄窝着风调雨顺、纳祥转运的美好祈盼:五月五“赛龙舟",彰显出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昂扬风貌。

(选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2月5日,有删改)

材料二:龙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由此也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仅见于文学作品中的龙,就不胜枚举。如《三国演义》“曾操煮酒论英雄关公城斩车胄”一回中,曾操所述的那个"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吉掷地有声,一口气诵读下来,又何其壮战!

       在日常生活中,冠以“龙”之名的事物亦比比皆是。地名如龙山、龙潭、龙城,物什也是不胜枚举,茶叶有“龙井”,香料有“龙涎”,宝剑有“龙泉”,水果有“龙眼”,鲤鱼有“龙鲤”,菊花有“龙脑菊”,水车有“龙尾车”,台有“龙尾砚”,馄饨有"龙抄手”,等等。

       民俗中也不乏龙的影子,诸如龙舞、龙舟、龙节及与龙相关的其他习俗活动。龙舞,是民间传统舞蹈的一种。它的起源应该与古人祀神、娱神有关。汉代已有舞龙祈雨之俗。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说当时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汉代石刻中也有舞龙的形象。至宋代,舞龙已成娱乐之戏,如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益,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1期,有删改)

    材料三:湖口草龙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明清时期、湖口草龙以竹木做骨架,以稻草做龙身,采用编、、织等复杂技巧制成,这样编出来的草龙,做工精细,形态惟妙惟肖。

       湖口草龙编制技艺复杂。精致的湖口草龙,有严格的用草数量要求:龙头用草7600根,龙身余节620根,1780片龙平均每片用草9根。而制作时更是需要付出一定心力...

       2008年,湖口草龙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它的传承者们正探索创作草龙壁画、草龙精巧摆件等文创产品,以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龙的形象蕴含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风景。近年来,龙更是凭借亲切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备受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因此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传承好它。”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14日,有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均围绕“龙文化”开展,均着重介绍了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 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中国人对龙的认识变化、龙文化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C. 材料二从文学作品、日常生活、民俗的角度展现了龙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影响。 D. 材料三详细介绍了湖口草龙的制作过程,突出了草龙做工的精细和工艺的复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对龙有了具体的想象,龙的形象也由此定型, B. “龙”字的字形经历由简趋繁又由繁人简的演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异体, C. 材料二中引用了文学及文献资料,使说明更充实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D. 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湖口草龙严格的用草数量要求,
【考点】
概括说明内容; 新闻、材料类文本; 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神奇的色彩世界

    ①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来点染的,它们不仅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带给我们很多科学意义上的启迪和帮助。

    ②色彩所具有的令人惊讶的特性之一是:它有“重量”。你不妨做一下这样的试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红、白两只盒子,再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用红盒子装的更重一些。最先发现色彩有“重量”的,是戴尔教授。他经过多种复杂的试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的“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③你听过用色彩谱写的曲子吗?如今,这种神奇的作曲法已经出现。正在从事这项研究的是日本作曲家神山纯一,他认为:“色彩也好,音乐也罢,都是通过眼和耳感觉到的波,一是光波,一是声波。既然都是波,就应该有置换的可能。”神山纯一成功地将色彩按波长的一定规则改写成五线谱,并用乐器来演奏这种由色彩波长谱写成的旋律。据说,现在已经出版了用色彩谱曲的激光唱片。

    ④人们时常利用色彩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例如,现在以适合自己的心境为标准挑选室内色彩的人越来越多了。色彩学家认为这种做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会对人产生直接的生理影响和心理效应。色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的大脑对红色的反应是兴奋,对蓝色的反应是沉静。实验还表明:波长长的红、橙、黄等颜色,能让人有暖和感;波长短的绿、蓝、紫等颜色,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而米黄、银灰等中性颜色,则较为平和。此外,颜色的搭配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长期处在色彩单一的空间,会让人感觉疲乏沉闷;若所处的空间色彩杂乱刺目,则会让人心神不宁;只有在色彩搭配和谐的空间里,人们才会感觉舒适自在。

    ⑤人们也尝试着用色彩来治病。不同的颜色可使人或松弛、或紧张,医生们据此制定了色彩疗法。例如,利用绿色治疗哮喘,利用橙黄色治疗风湿病……特殊的灯具将带有颜色的光束通过激光器射入人体的不同部位,持续5到25分钟,即可收到显著的疗效。

    ⑥色彩世界奥秘无穷,我们在充分感受色彩魅力的同时,也可以主动去改变色彩,从而让环境更加美丽迷人,让身心更加健康愉悦。

(1) 本文标题为“神奇的色彩世界”,通读全文之后,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色彩的神奇之处的?请分点作答。
(2) “用色彩谱写曲子”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3) 假如你拥有了一间新的书房,你会选用什么颜色的书桌、台灯和窗帘?根据本文内容说说你这样搭配色彩的理由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课内现代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句②与句①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2) 句④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

A. 藐视敌人的豪情 B. 胜利的自豪感 C. 必胜的信念 D. 对敌人的嘲讽
(3) 句⑤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4) 前几句中与句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_______________

(5) 句⑥⑦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在祖国“北极”看日全食
        【本报哈尔滨8月1日专电】7月31日,从十时八分十五妙开始,按紫金山天文台预测的时间,本世纪发生在我国高纬度地区的最后一次日全食,分秒不差出现在被称为祖国“北极”的漠河。这里食分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六,接近日全食,是我国食分最大的地区。
        日食前,这里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上千名群众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日食观察队科学工作者一道,边望天空边看表,等待着日食的到来。忽然,一个黑影从太阳的右上方渐渐地遮住日轮,太阳光芒开始减弱。黑影不断地侵吞着太阳的光盘,待到太阳只剩下如蛾眉般的钩,天空随之所暗,仿佛黄昏来临。十分钟内气温迅速下降八度。这时,天空中的鸟儿急速地飞入林中和草丛,地面上公鸡啼叫,母鸡带领鸡雏迅速归窝,蚊子也顿时活跃起来。为了研究日食引起的多种地球物理效应,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兰州等地的四十六名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包括光学、地磁、电离层和大气环流在内的十一项观察和研究。在两小时四十分的日食时间内,他们全力以赴地进行紧张的观测,终于获得成功。

(1) 本文开头“【】”中的内容在消息中叫做( )

A. 电头 B. 导语 C. 副标 D. 引标
(2)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

A. [本报哈尔滨8月1日专电] B. 7月31日,……是我国食分最大的地区。 C. 7月31日,……分秒不差地出现在被称为祖国“北极”的漠河。 D. 日食前,这里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3) 以时间先后同内容表达相结合为依据,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用“||”划分。

(4) 这些科学工作者所观察和研究的具体项目虽不一样,但目标却是共同的、一致的,将文中表示观察、研究目标的句子写出来。

(5) 文章标题中引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否定 B. 表示特定称谓 C. 表示强调D.表示着重指出 D. 表示着重指出
(6) 写出与导语中“十时八分十五秒”相呼应的词语,作者这样强调的作用是什么?

(7) 下面不含主谓短语的一项是( )

A. 天气晴朗日食前分秒不差 B. 日食观察队一个黑影阳光灿烂 C. 侵吞太阳随之转暗渐渐遮住 D. 活跃起来公鸡啼叫开始减弱
(8) 指出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主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