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址发现了6500多年前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C形玉龙……
就出土的铸造、绘画、雕刻文物来看,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半富,日渐丰满、据宋代罗昆的尔雅具》,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失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此时的龙已然成了自然界动物的"集火成者”,与此相应,记录龙的文字形体同样源远流长。
中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龙"字。而从文字的书写形态来看,“龙"的字形经历了由简繁,又由繁入简的过程。书写过程中产生的异体真可谓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在中国人的认识中,龙具有奇异色彩,中国人崇拜龙,崇拜的是它呼风唤而的超凡能力、升腾向上的出类拔萃、能屈能伸的应时变化,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龙是长城,守护着国泰民安:龙是长江、黄河,滋养着物阜民丰。二月二"龙抬头”,寄窝着风调雨顺、纳祥转运的美好祈盼:五月五“赛龙舟",彰显出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昂扬风貌。
(选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2月5日,有删改)
材料二:龙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由此也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仅见于文学作品中的龙,就不胜枚举。如《三国演义》“曾操煮酒论英雄关公城斩车胄”一回中,曾操所述的那个"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吉掷地有声,一口气诵读下来,又何其壮战!
在日常生活中,冠以“龙”之名的事物亦比比皆是。地名如龙山、龙潭、龙城,物什也是不胜枚举,茶叶有“龙井”,香料有“龙涎”,宝剑有“龙泉”,水果有“龙眼”,鲤鱼有“龙鲤”,菊花有“龙脑菊”,水车有“龙尾车”,台有“龙尾砚”,馄饨有"龙抄手”,等等。
民俗中也不乏龙的影子,诸如龙舞、龙舟、龙节及与龙相关的其他习俗活动。龙舞,是民间传统舞蹈的一种。它的起源应该与古人祀神、娱神有关。汉代已有舞龙祈雨之俗。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说当时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汉代石刻中也有舞龙的形象。至宋代,舞龙已成娱乐之戏,如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益,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1期,有删改)
材料三:湖口草龙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明清时期、湖口草龙以竹木做骨架,以稻草做龙身,采用编、、织等复杂技巧制成,这样编出来的草龙,做工精细,形态惟妙惟肖。
湖口草龙编制技艺复杂。精致的湖口草龙,有严格的用草数量要求:龙头用草7600余根,龙身余节620根,1780片龙鳞平均每片用草9根。而制作时更是需要付出一定心力...
2008年,湖口草龙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它的传承者们正探索创作草龙壁画、草龙精巧摆件等文创产品,以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龙的形象蕴含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风景。近年来,龙更是凭借亲切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备受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因此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传承好它。”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14日,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