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铁凝

①2007年1月29日晚,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保姆开门后,杨绛先生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盐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道:“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

②杨绛先生起居十分有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健身。那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是爱的信仰。

③1978年6月15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对方。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④2013年春节前,我和我家先生同去杨绛先生家拜年,我们聊了一些家事,还讲到我们的女儿。杨绛先生嘱咐说:“下次来,送给我一张你们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写上字呢。”那慈爱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2014年4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访了杨绛,我们遵嘱送给杨绛先生一张全家福照片,她看着照片上的女儿,叫着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经站在她的眼前。杨绛先生比我们的女儿整整大了一百岁,她看着照片上的孩子时,仿佛时光倒流,她的神情刹那间呈现出稚童样的活泼。这些年,越是和杨绛先生见面,就越是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气。今年春节前给杨绛先生拜年时,刚刚坐在她的身边,面容已显出疲意、形态也显出虚弱的杨绛先生,开口便先问起了我们的孩子。她清楚、准确地叫着女儿的名字说:“豆豆好吗?”这让我意外而又感动。事隔一年多了,她还记得一个未曾见面的孩子。我相信,105岁的杨绛,她爱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

⑤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也许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当永怀赤子之心,真诚生活,才配得上这些秉持着智慧之烛、光照后辈的先贤们的问候和祝福。

(1) 本文围绕杨绛先生写了好几件事,请概括其中三件。)
(2) 第④段杨绛先生的嘱咐中,用到了语气助词“吧”和“呢”,起什么作用? 
(3) 我们的民族涌现出了许多像杨绛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请另举一例并概括其事迹。
(4) 下列对本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样子——第①段中对杨绛先生的外貌描写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B. 《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班牙女宾,充分肯定了杨绛先生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 C. 第⑤段分别从个人、民族、下一代等角度阐述了当今时代需要杨绛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的理由。 D. 整篇文章的语言质朴、温暖,又能达到一种阔大、理性的境界。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爷爷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甲】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

“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翥,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乙】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1) 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地点

人物事件

人物心情

嵩山山林

恐惧、害怕

家里

爷爷趴在地上看新地图,了解地图变化。

爷爷眼见沙漠变成绿洲,希望多活五百年。

欣慰、自豪

(2) 请从文中【甲】【乙】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加以赏析。

【甲】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描写手法)

【乙】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修辞角度)

(3) 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写人记事类文本,完成小题。

用奋斗书写人间值得

李娈启

①青春,是人生最美丽的季节。奋斗,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选择奋斗,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都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前行。选择放弃,却往往能找到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的退缩辩护。奋斗与放弃,一念之差,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结果。

②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多彩,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③在最美的年华里,为了铸国之重器,他三十载春夏秋冬未曾归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青丝变白发,初心仍如磐。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④黄旭华本名黄绍强,早年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医生。但在敌人的炮火轰炸中,他痛心于偌大的国土竟无处安放一张书桌,于是一心救国的他毅然改变志向走上科技报国之路,给自己改名为“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他要为民族强大而奋斗。

⑤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环境恶劣,还遭到核威胁。苏联的赫鲁晓夫轻蔑地说道:“中国人永远也造不了核潜艇。”但中国人不信邪,更不服气。毛主席硬气地回应赫鲁晓夫:“核潜艇,中国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伟人高瞻远瞩、掷地有声的话语指引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

⑥核潜艇研制初期,除了要承受荒岛恶劣的条件,最大困难是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有人统计,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技术设计、施工设计,黄旭华团队总共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画了45000张设计图纸,连接起来有30公里长!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新中国的科研赤子们从零开始,埋下头,直起腰,用最“土”的办法,做最精的设计。

⑦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黄旭华和同事们就用最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应对挑战。为了保证没有算错,往往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校对后,只要三组数据中有一个不同,就必须重算。这个“土办法”被同事们戏称为“斤斤计较”,而正是靠这个“土办法”,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获得的测试数据与设计值毫无二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⑧如今,中国首艘核潜艇早已退役,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已经度过百岁寿辰,他是青春无悔的榜样,是奋斗人生的楷模。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寄语是“一句誓言,一辈子事业”。他的这份“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情怀,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奋斗的姿态,投身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事业中去。

⑨陶行知曾说“奋斗是万物之父”,而青春是最好的奋斗期。韶华易逝,“躺平”的思想要不得,“摆烂”的人生更不值得。以青春为墨,以奋斗为笔书写最华美的篇章,老去的你才会由衷地感谢曾经奋斗的自己,感叹此生无悔、人间值得。

(选自《洛阳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增改)

(1) 【析研制困难】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2) 【品文章语言】批注是阅读时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解的一种读书方法。请根据提示,为下列语句做上批注。

语句

批注要求

我的批注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新中国的科研赤子们从零开始,埋下头,直起腰,用最“土”的办法,做最精的设计。

对加点词进行理解式批注

他三十载春夏秋冬未曾归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青丝变白发,初心仍如磐。

对画线部分进行赏析式批注

(3) 【揣心理活动】苏联的赫鲁晓夫轻蔑地说道:“中国人永远也造不了核潜艇。”如果黄旭华在场,他会怎么想?请用第一人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4) 【思文章结构】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5) 【为人物颁奖】颁奖词是一种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的事迹、精神品格进行陈述与评价的文稿。请参照小渝同学为邓稼先拟写的颁奖词,为黄旭华写一段颁奖词。

邓稼先:当大漠的蘑菇云振奋了神州大陆,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无私奉献,严谨求实,写下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颂歌;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中华人民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卫士,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邓稼先!

黄旭华: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现代文阅读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①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②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通大学的造船系。

③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④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见到他一面。

⑤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⑥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千米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⑦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⑧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⑨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⑩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有删改)

(1)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叙述黄旭华的事迹。根据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节点

相关事件

日本人入侵时

立志上天入海

1945年

20世纪50年代

1964年到1988年

(2) 下列关于黄旭华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没有相关研究基础。 B. “水滴线型”本身困难巨大。 C. 没有计算机等研究设备。 D. 其他24个省市科研单位困难。
(3) 选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充完整。
(4) 文章最后一段写黄旭华妻子的表现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