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立班级“文学角”是大家的心声,语文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意愿,指导大家设立班级“文学角”,为此在班上开展“班级文学角”创意活动,请你参加。
(1)  班级“文学角”需要装饰一下,有个同学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好书悟后三更月

下联:

(2)  小组内同学建议设计一次该小组的主题墙报,请你给墙报设计主题语并设计三个板块。

设计主题语:     设计板块:

(3)  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小书架”。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小书架”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正方:

【考点】
活动设计; 对联; 见解表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性学习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小贴士:建议采用浏览的方法阅读材料,根据一定目的或某种需要,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

(热点链接)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启火星探测之旅。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火星探秘)

落在哪?

火星这么大,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大气状况又异常复杂,哪里才是天问一号的理想着陆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此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航天专家通过对科学与工程的充分论证,本着工程实现风险低、科学探测价值高的原则,将着陆区选在了火星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

着陆区为何会选择乌托邦平原?专家解释道,乌托邦平原位于火星的北半球。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表面及次表面岩石矿物等差异巨大。火星南部为高地,这些高地60%的面积遍布着“瘢痕累累”的陨石坑。而火星的北部,则是被火山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地形平缓,陨石坑较少且地质年龄较轻,地壳较薄,因此理所当然选择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为着陆区。

探什么?

成功着陆火星后,天问一号将对火星开展哪些科研探测?航天专家表示,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了13个科学载荷,其中7个在火星上空的环绕器上,6个分布在“祝融号”火星车上。这些科学载荷有着五大使命,主要涉及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研究,将给中国带来火星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与气象有关的研究项目将收集有关温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的大气数据,并研究火星的磁场和重力场,这些也将解答大众对火星的好奇。

长期以来,人们最关心的是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成为当前火星探测的热门问题。专家分析,乌托邦平原很可能是火星远古海洋的所在地,而天问一号的着陆地点,位于古海洋和古陆地的交界处。最新的科学探测发现,在火星乌托邦平原距离地面1到10米的浅表底层下方有大量地下水冰存在,储水量相当于地球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火星地下有水,是否意味着火星存在或存在过生命,是否意味着火星是地球人的未来?这些问题都有待天问一号在乌托邦平原这片神奇之地做进一步解答。

(话题聚焦)

国内媒体评论:

澎湃新闻“天问”升空,求索不止

科学探索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从“天问”升空,到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仅仅跨越物理距离就需要约7个月,而在这个探测工程体系中,更是包罗了设计、制造、试验、飞行任务实施、科学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队伍等诸多方面。这是一场太空中的“长征”,不仅考验智慧、耐力,更考验科技水平。

新京报“天问”出征:科技自强方有未来

越是在竞争加剧的时代,越要靠自身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谋得更好的站位。而作为高精尖技术代表的航空航天,无疑是“硬实力”的代表。航空航天事业在避免关键领域被卡脖子,提振民族自信和国际话语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外媒体评论:

中国已成功实现月球着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中国在实现太空强国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新成果。

(1) 校科技节将举行“科技筑梦”班级展厅评比活动,七1班被确定为“天问一号”展区,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展区宣传)

宣传组想用对联的形式设计海报宣传语,请根据上联,帮忙选择最恰当的下联。

上联:一号神工开妙境

下联:____

A. 天问九重伟业图 B. 千钧国器访深空 C. 绮梦飞天入火星 D. 中华科技登广寒
(2) (展区设计)

在“火星探秘”展板,设计组确定了两个板块——“落在哪”“探什么”,为更能吸引参观者的关注,你会推荐哪个板块作为展板的核心板块?请说明理由。

(3) (展区讨论)

请结合“热点链接”“火星探秘”“话题聚焦”这三则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在班级群针对最后一条留言进行回复。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