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 本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  (人名),该书被誉为“”。
(2) 读了选段,你认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3) 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
作家作品; 作品的基本内容; 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昆虫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在我们那片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A。它的名字起得真妙!让人产生好多联想啊!啊!瞧它那副滑稽相,嘴上还叼着一只长烟斗哩!这烟斗细如马鬃,棕红色,几乎笔直,其长无比,以致它只好斜着身子,让它伸直,免得折断,像头前伸出一支长矛似的。这么长的一根尖桩,这么一个怪鼻子,它用它来干什么呀?……我疯看了一圈,颇有收获。在墨绿的橡树上,我发现一只A, 长鼻子已经有一半钻进一只橡栗中去了。

②继田鼠、松鸦、象虫以及其他许多动物之后,现在轮到人在开心了,他们在计算采摘了这么多橡栗自己的猪该能长多肥。但是,一份开心之中也藏着一种遗憾,就是眼见这么多的橡栗散落地上,一个个都被钻了孔,被糟蹋了,一点用处也没有了。于是人们便对造成这种破坏的肇事者诅咒起来。听他们的口气,好像这森林只属于他们所有似的,似乎橡树只是为他们的猪才结果的。

③我想告诉这些人,守林人是不会记录轻罪犯人的罪状的,而这样做是非常好的,因为人太自私,在收获橡栗中看到的只是猪长肉,肉做肠,这种态度后果是严重的。橡栗在邀请大家全都来利用它的果实。我们人从中获得了最大的一份,因为我们是最强者。那是我们惟一的权利。

④但是,在不同的消费者中进行平衡的分配,这是高于一切的大原则。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各有自己的作用,无论强大与弱小。如果说乌鸦为万物复苏而欢快、鸣唱是大好的事的话,我们也别认为橡栗被蛀空是件坏事。蛀坏的橡栗里在为鸟儿准备饭后甜食哩,它肉质鲜美,能让鸟儿臀肥歌美的。

(选自《昆虫记》)

(1) 下面句子是对选段①中的 A 的名称及其长鼻子作用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段①中A的名称是象态橡栗象,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橡栗和在橡栗上钻孔产卵。 B. 选段①中A 的名称是老象虫,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果实和在果实上钻孔产卵。 C. 选段①中A的名称是象态橡栗象,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橡栗至底部饮水解渴以恢复体力。 D. 选段①中A的名称是老象虫,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橡栗至底部饮水解渴以恢复体力。
(2) 结合②③④段,分析作者有关人与大自然相处的观点,下面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思想( ) A. 人类要学会用客观长远的眼光看待自然现象。 B. 人类也应该遵守自然法则,为生态平衡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C. 只有万物各司其职,才能和谐相处。 D. 人类不应自私,不应向自然索取。
(3) 下面是对《昆虫记》中几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斑纹蜂把一层像油纸一样的唾液涂在了巢上,这样,在下雨天就不用担心巢里的小蜜蜂被弄湿了。 B. 蝉在地下大概“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个月。 C. 在建造窠穴以及家庭方面,蟋蟀可以算是超群出众的了。 D. 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震慑住蝗虫,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名著导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小题。

①在我的荒石园昆虫实验室里,有许多的实验品,首推红蚂蚁。这种红蚂蚁犹如捕猎奴隶的亚马逊人,她们必须依靠仆人们伺候她们进食,帮她们料理家务,专门去偷别人的孩子来伺候自己家族。

② 我经常看见这些“亚马逊人”去远征。当发现了一个黑蚂蚁窝,红蚂蚁就立即闯入黑蚂蚁蛹穴里去,不一会儿,携带着各自的战利品爬出来。这帮强盗,一个个用大颚咬住黑蚂蚁的蛹,原路返回。

③它们靠什么辨别回家的路呢?据说,蚂蚁就是通过嗅觉来辨别方向的,我对这种看法持有怀疑,我希望通过实验来证明。

④经过这两次实验——用水冲刷路面的实验和用薄荷叶改变气味的实验——之后,我觉得,认为是嗅觉在指引着蚂蚁沿着原路返回没有道理。我再做一些别的测试。

⑤我对地面未加改变,而是用几张很大的纸张,横铺在路面上,用几块小石头把它们压住,弄平。这块纸地毯彻底地改变了道路的外貌,但丝毫没有去掉可能会有的气味。红蚂蚁爬到这纸地毯面前,非常犹豫,疑惑不解,它们从各个方面探查,一再地前进,后退,最后才铤而走险,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区域。

⑥这就说明并不是嗅觉而是视觉在使它们最终找到了回家的路。只不过它们的视力十分微弱,只要移动几个卵石就能改变它们的视野。

⑦当然,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它们对地点的极其准确的记忆。

(选自《昆虫记》,有删减)

(1) 阅读选文,概括红蚂蚁的形象特点。
(2) 法布尔和解剖专家贾博士同时在朋友圈发布了研究对象的征集公告,贾博士还附上了他新购置的微型解剖刀图片。请结合文章及具体情境,完成对话。

法布尔和贾博士:欢迎来我的实验室!

大头黑步甲@蝉:去谁的实验室?

蝉@大头黑步甲:去法布尔的实验室,他不是给我们开膛破肚而是①  。

红蚂蚁@蝉:就是!就是!我也喜欢这样的研究方法,他研究我时就是这样的过程!

蝉@红蚂蚁:② 

大头黑步甲@蝉@红蚂蚁:让有这种情怀的科学家研究自己,我愿意去!

法布尔@蝉@红蚂蚁:谢谢你们对我的赞扬!欢迎大头黑步甲来荒石园实验室!

贾博士:沉默反思中!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