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舍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妻有遗男,始忒,跳往助之。寒暑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愚公移山》)

【乙】鲁公园,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颠踬(zhì):被东西绊倒。②寝:止息,平息

(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排,跳往助之。

②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3) 愚公移山,感动天地;鲁公建园,最终搁浅。请你谈谈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秦太虚书 (节选)
苏轼

初到黄,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 , 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 , 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注释】①书:元丰三年十一月,苏轼被贬黄州,写给弟子秦太虚(秦观) 的一封书信。②廪(lǐn) 入:伙食费用。③平旦:平明,早晨。④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单独存放在一个大竹筒里。⑤贾耘老:即贾收,苏轼的朋友。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月色入 竹柏影也

廪入既 待宾客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此贾耘老法也。

(3) 《答秦太虚书》叙述了苏轼被贬黄州初期“” 的境况;《记承天寺夜游》描绘的月下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4) “乐观旷达”是人们对苏轼的共同评价,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此石经始禹凿 , 河中广 , 夹岸崇深 , 倾崖返捍 , 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 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 , 悬流千丈,浑洪赑怒 , 鼓若山腾 , 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

【注】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

②哀转久

③河中广

深悸魄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