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连续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载人飞船虽然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无法携带较大的栽荷进行空间实验,飞船电力供应也无法满足大型载荷或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求。因此,建设能部署大量实验载荷并提供充足能源开展实验的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空间站”实践表明,它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具备完全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摘编自欧阳自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二:

天舟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空间货物运输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技术指标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进步MS

欧洲ATV

日本HTV

美国天鹅座

中国天舟一号

发射质量/t

7.2

20.75

16.5

7.5

13.5

上行能力/t

2.25

7.67

6

3.5

6.5

上行货重比

0.31

0.37

0.36

0.46

0.48

注:“t”是计量单位,吨。上行货重比=上行能力/发射质量,上行货重比越高,货物上行效率越高。

(摘编自白明生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

材料三:

中国空间站具备后发优势。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摘编自《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B. 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C. 日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D.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 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 我国建成后的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考点】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两个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①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果概括为“一个引领、三个突破”,即产业发展从培育期进入发展期,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市场实现突破,成交量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超过48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技术实现实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创新活跃,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前列;产品实现突破,供给质量持续提升,量产车型续驶里程达到 500公里,消费者认可度日益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迸发出的巨大活力,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也成为提高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

②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成为整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点,就在于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充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都属于新兴领域,为市场参与者开辟了新的赛道,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中已经有所积累,成长起来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但要清醒认识到,面对未来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仍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生态尚需健全等问题。

(节选自《人民日报》)

(1) 阅读材料一的图表,从中提炼两条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信息。
(2) 材料二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 材料二第②段加点的“为”“提供”“可能”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词、词、词。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学习和研究的驱动力,科普科幻创作是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的良好载体和途径。当下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种类繁多,科普科幻教育需要从挖掘青少年的兴趣入手,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玩,才能有效调动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大国重器和大科学装置也需要更多的好故事,给青少年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各界应整合资源,用科普科幻为激发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赋能,汇聚科普科幻创作和国际资源,为青少年群体呈现科普科幻、科技发展双向丰富的精彩成果,鼓励他们放飞梦想,创造更多可能。

(摘编自《青少年为什么要读科幻?专家热议科普科幻教育》,“中国科普网”)

【材料二】 有人说:“科学=想知道+想知道的方法。”真正的科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背诵某个化学方程式,也不是记住某个科学事件的时刻,而是引导学生用好奇心去探索和破解想知道的知识及整个探索的过程。

科幻教育为科学教育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涵。首先,科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其探索未知的热情。科幻作品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元素,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和知识。通过阅读科幻作品,学生们可以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接触到复杂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其次,科幻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幻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想象和创新,比如寻找外星文明、超光速旅行、虫洞穿越等,这种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敢于挑战未知。

(摘编自《“颜宁之问”折射想象力缺失 科幻教育大有可为》,《科普时报》)

【材料三】 近年来,科幻书籍和电影备受家长和青少年的喜爱。首先,在科幻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新奇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系统,人们可以开飞行器飞到太空,可以穿着盔甲进行深海勘探,可以通过接收器随意进入某个世界寻宝。这些新奇的设备让青少年在阅读科幻小说的同时,获得了新知识和启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创造出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其次,科幻小说中所创造的各种新颖的物品、人物形象,都是作者从丰富的人脑模型中提取的。科幻小说鼓励我们不断地审视生活并探索未知,尝试将某个可能性或假设注入创作中,加以运用或变通。最后,在科幻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事物带来的困惑和挑战。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思维,在各种无序的、不确定的情境中,通过创新的思考和探索,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让青少年在科幻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科普时报》)

【材料四】 讲好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认同。对中国历史的认同,也意味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中就不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遇到灾难时,主人公会带着大众乘坐方舟或者飞船去逃难,而《流浪地球》中的人物却选择带着地球寻找新的家园,反映了中国人故土难离的文化情怀。

讲好科幻中的当代中国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现实的认同。对中国现实的认同就是要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产生强烈认同。《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的成功就离不开中国强大的科技制造实力。

讲好科幻中的未来中国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未来的认同。从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开始,中国科幻作家就书写了对中国未来的无限畅想。在郑文光的笔下,中国变成了全球瞩目的航天大国,开始了飞向人马座和建设火星的道路。《从地球到火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则在20世纪60年代畅想了未来的人造食物、人造太阳、电视手表、人造器官等发明,大多数构想已经在21世纪实现。

(摘编自《用科幻之光点亮青少年的爱国心》,《科普时报》)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遇到灾难时,主人公会带着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中的人物会带着大众乘坐方舟或者飞船去逃难。 B. 科幻书籍和电影备受家长和青少年的喜爱,其中所创造的各种新颖的物品、人物形象,都是作者从丰富的动物模型中提取的。 C. 想象力是青少年学习的驱动力,大国重器和大科学装置需要更多的好故事,给青少年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D. 在叶永烈的笔下,中国变成了全球瞩目的航天大国,开始了飞向人马座和建设火星的道路;《从地球到火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
(2) 根据【材料二】,说说科幻教育为科学教育增添了哪些丰富多彩的内涵。
(3) 讲好科幻中的中国故事对青少年有哪些影响?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我国是积极推进碳中和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能减排。而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重中之重。风力发电作为目前最有潜力的发电方式,以其天然绿色、碳排放量低的特点,成为国家新兴产业之一,将极大地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不仅仅是碳中和,还有碳达峰,在此“双碳”背景下,传统的发电模式因环境污染问题被屡屡诟病,而风力发电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助力碳中和环保,因此有网友大胆预测:未来,光伏发电、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将成为能量的主要来源。

其中,风力发电在所有发电方式中碳排放量最低,根据公开数据显示,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每千瓦时发电二氧化碳排放中值分别为11克和12克,而光伏发电碳排放量为48克/千瓦时,水电发电为24克/千瓦时,天然气为490克/千瓦时,传统的煤电方式最不环保,碳排放量高达820克/千瓦时。

风力发电相对于其它几种发电方式,还具有成本优势,因此风力发电市场广阔。用中长远的目光来看,风力发电将会成为实现“碳中和”的能源替代形式之一。

(摘编自《助力碳中和,风力发电大有可为》)

材料二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有很多人烟稀少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安装风力发电设备,不会影响居民生活,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环保无污染,对环境友好,将风转化为电能,再输送到各地供大家使用。

依据目前的风力发电技术,不需要几级大风,大约3m/s的微风速度,就可以开始发电。所以,在远处看见风力发电机的时候,我们明明感受不到什么风,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依然在旋转。

我国西北内陆和沿海部分地区,比如内蒙古、辽宁、陕西、河南、山西、吉林等地区,风能蕴量巨大,风力发电优势得天独厚。而且风力发电节能环保,符合国情政策,因此风力发电在我国备受重视,多地大力兴建风电厂。

虽然欧美地区风力发电起步早,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晚,因此风电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因为上述的种种优势,我国的风电容量早在几年前就赶超美国,位居当今世界风电容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三

今年以来,从蔚蓝大海到雪域高原再到乡村田园,一台台大型风机拔地而起,迎风旋转,实现一个个新的突破。

在福建海域,全球已建成的最大风机,16兆瓦风机成功并网发电;

在青藏高原,全球海拔最高的风机,克服高原空气稀薄的困难,开始送电;

在中原大地,一座座分散式风机矗立在田间地头,为美丽乡村提供清洁电能。

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的四成多都出自我国,目前,我国风电总装机已经达到3.89亿千瓦,这些遍布全国的大风车每旋转一天,就可以发出20多亿度电。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关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风电海陆并举、不断优化。先后建设九个新能源基地,风电装机由“三北”地区逐步向中东南地区发展,遍布全国各地。当前,风电装机规模较2012年翻了5倍,发电量提升了6.7个百分点,陆上风电的度电成本,已经与传统化石能源相当,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摘编自《我国风电建设提速 绿色发展动能强劲》,央视网2023年08月14日)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力发电作为目前最有潜力的发电方式,是可再生能源中的重中之重,将极大地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B. 在远处看见风力发电机,微风速度只要达到3m/s,我们明明感受不到什么风,风力发电机叶片依然在旋转。 C. 我国风电发展虽起步较晚,因为种种优势风电容量早在几年前就赶超美国,位居当今世界风电容量排名第一。 D.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建设九个新能源基地,风电装机遍布全国各地,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2) 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去掉,为什么?

目前 , 我国风电总装机已经达到3.89亿千瓦,这些遍布全国的大风车每旋转一天,就可以发出20多亿度电。

(4)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我国风力发电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理由。请分点概括。(答出三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