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人风骨,让我们心驰神往;榜样力量,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在记录那些熠熠生辉的群星时,身边的那些凡人也很值得我们去铭记。

“红鼻头 ”书摊

陆建德

①近日收到友人随笔集子《担头看花》,封面上画的是英国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流动旧书摊,想起自己小时候常去的书摊。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读故事大都始于六十四开的连环画。我家中外杂书倒是有一些,就缺连环画。出建德村的刀茅巷大门,往南走到庆春街,西拐过珠碧弄弄十几米,就有一个沿街的书摊(其实是书铺,但当年一直叫“书摊儿 ”)。那是专门借阅连环画的地方,不是卖书的。

②摊主个子中等,肤色白皙,背微驼,少发,极瘦,头颈细细的,几乎可以套用初小语文课里的诗句“三根筋挑了一个头 ”。他眼窝深陷,不苟言笑,很少说话,脸上最显眼的部位是白皮肤映衬下发红的鼻子。我们一批小伢儿不知他姓名,也不会对他以叔叔伯伯相称,背后叫他“红鼻头 ”。其实鼻子红大都是厌氧菌感染所致,只要不去求什么号称“祖传”的偏方,涂搽克林霉素凝胶或甲硝唑凝胶即可治愈。

③书摊朝南,店面十平米左右,泥地、天花板并不低矮。一张旧供台,两三条条凳,再加几个小板凳和一张竹榻,差不多就是摊主的全部家当了。“红鼻头 ”没有书架,因陋就简,却把他谋生的工具管理得井井有条:几块缝上了数十个小袋子的蓝布吊挂在墙上,书就插在布袋里,露出书名。墙上还拉几根细麻绳,连环画就像衣服那样“晾 ”在绳子上。还有一个在店西外的人行道上支起来的自制木板架子,等距离钉上几根横木条,摆放着主人的新书,招徕顾客。“红鼻头 ”经常坐在书摊外面的竹子靠背椅子上,观察路人的神情,有时打个招呼。

④“红鼻头 ”的家在哪里,我以前从来没有自问过。他平时晚间大概常睡在他的小铺子里,不然竹榻上怎么会有卷起来的铺盖呢?他有一个女儿,比我大几岁,也在刀茅巷小学读书,放学了就回到书摊,找个角落做功课。她的妈妈,我从未见过。

⑤坐在“红鼻头 ”铺子里看书,一本一分钱。书摊还提供出借的便利,第二天午前归还,每本收两分。借书回家阅读,时间从容,还能与兄弟姐妹或小伙伴共享。书摊制订了一些规矩,可以办理出借手续。除了留下地址,还得保证图书归还时完整无损。误了时间,摊主会根据自制登记册上的信息登门索书(“红鼻头 ”为此来过我家一次)。如果没有读完,可以办理续借,收费更高。五十年代的城市居民中,不识字的人还很多,“红鼻头 ”属于“有文化的 ”那个阶层。

⑥那时多数小朋友零用钱极少,偶尔长辈给一点,一般总是先去买零食或蜜饯之类解馋。单靠这一群体,书摊不一定维持得下去。暑期营业额应该最高,不过书摊也有生意冷落的时 候,尤其是在多雨的季节。那时竹椅搬进屋里了,“红鼻头 ”独自坐着,眼睛依然盯着街上  的行人,还在等待。

⑦第一次去书摊,或许是在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天下午去祖父寓所,听他为我读《三国演义》。他坐在紧挨西窗的旧沙发里,一边读,一边解释,我坐在榉木小板凳上听。我似懂非懂,更加想从“ 小书儿 ”的图像上认识刘关张和诸葛亮的模样。书摊就像图书馆,也是个学习的地方,阅读的范围渐渐延伸扩展。偶尔看书入神,忘了时间。一次家里等我吃饭,姐姐在门外高声叫我回家,没听到回音,就赶到书摊找我,果然被她活捉。

⑧《铁道游击队》之类的“ 红色经典 ”也看,兴趣大都集中在他们的装束和肢体语言,比如驳壳枪如何插在腰带上,如何在铁路边等着,跳上飞驰的货车。我家在建德村最东端,隔了一条城河就是沪杭线。我们常去庆春门道 口看火车,专心寻找货车车厢外可以搁脚的踏板,可以拉攀的扶手,甚至梦想能像刘洪、王强那样一跃而上。我们有点失望,相信那时的车厢一定不一样。

⑨书摊连环画里最抢手的,还是《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和《隋唐演义》等历史故事。所有连环画中最悲壮的场面,是《杨家将》里的杨业杨老令公撞李陵碑而亡,厚厚的碑体竟折断为两截,可见意志和力量非常人可比。杨老令公儿子里武艺最高强的杨延昭杨六郎,也是小朋友们津津乐道的。《岳飞传》连环画可以和杨家将英雄事迹以及各种衍生故事配套。第一本讲岳飞出生在汤阴一个农家,母亲生下他时黄河决口,地就抱着岳飞坐在一只残破的大瓮里逃命,顺流漂到邻近某县,被人教起,活了下来。小说家的笔法常见于史籍不必深责。连环画里的断碑和水中破瓮刻在记忆中就成为事实。

    大概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对“小书儿    ”不再入迷但是走过书摊忍不住会往里面看上一眼。小学毕业那年,书摊关门了,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红鼻头 ”,也有一些关于摊主的传闻,无法证实。

(选自“ 中国作家网 ”,有删改)

(1) 文章通过描写摊主经营书摊的细节表现其品格,请至少列举两处细节并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2) 回忆性散文双重视角交织。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

视角

摘录

“我 ”的情感态度

儿童视角

……脸上最显眼的部位是白皮肤映衬下发红的鼻 子。我们一批小伢儿不知他姓名,也不会对他以叔叔伯伯相称,背后叫他“红鼻头”。

成人视角

其实鼻子红大都是厌氧菌感染所致,只要不去求什么号称“祖传 ”的偏方,涂搽克林霉素凝胶或甲硝唑凝胶即可治愈。

(3) 本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结尾画波浪线句,体会“忍不住”一词蕴含的丰富情感。
(4)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联系全文,简析第⑨段画线句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5) 如果文中儿时的“我 ”能读到红色经典《红星照耀中国》,他会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结合语段内容加以推测。
【考点】
记叙性散文;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细节描写; 作品的基本内容; 作品的经典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夏天,与先生面对面

①近日在家整理书籍,看到季羡林先生签名的那本《病榻杂记》,当年采访他的场景一幕幕重现。突然有些恍惚,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而那次采访,竟然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②至今,我的博客里还保留着那条拍摄记录——“2007年7月24日下午3点,北京301医院,采访季羡林先生。”那一年,季先生96岁。之所以郑重记录,不仅仅是因为先生本人重量级的文化地位,更是因为这次拍摄来之不易。由于采访联络事宜牵涉到大学、医院等多个部门,推进过程无比曲折,从选题确定,到片子制作完成,前前后后花费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几乎读遍了季先生出版过的所有书籍,陆续采访了他的朋友、学生、秘书等许多周边人物,并且尽可能地去到季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实地拍摄。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大朗润园,季先生住在一楼,家门口是一片荷塘,荷塘里的莲子是先生当年亲手撒下的,人们称之为“季荷”。看着那些红艳耀目的荷花迎风弄姿,为来往驻足的人们送去阵阵清芬,我仿佛看到季老徘徊塘边,看荷花绿肥、红肥,看倒影水中,看莲瓣飘落……

③曾经设想过见到季先生的无数种场景,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我们来到先生面前,他的第一句话竟是道歉,他说:“我这腿站不起来了,只能坐着迎接你们了。”秘书告诉我们,季先生听说有家乡的记者要来,早早就端坐在桌前等待了。先生一边让秘书倒水,一边关切地说:“你们进来很不容易吧,外面有好多解放军站岗。”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个在别人眼中光环闪耀的老人,内心住着的其实是一个朴实又单纯的少年。

④事实上,季先生对自己的认知一直相当清醒。他曾在《病榻杂记》中写到,“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泰斗’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⑤这样的坦荡和真实绝非纸上抒怀,它融于先生的一言一行,如此生动,又如此鲜活。正因如此,在这么多年之后,我依然可以清晰地回忆出那个下午,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接受我们采访时。季老已经在医院住了四年,其间,他经历了心肌衰竭、左腿骨髓炎、心脏病等多重疾病,他常打趣说,自己现在是四个半人,半聋、半瞎、半瘸、平拐。但在他眼里,这些根本都不算病。“我其实没有真病,我是个假冒伪劣的病号。”秘书说,季先生眼睛不好,但他每天依旧早早起床,摸索着稿纸的边缘一行行写着文章。

⑥说起写作,他说,“我的记忆有个特点,当时的房子,当时的树木都摆在眼前,我记的不是故事,而是画面。”为了让老人亲眼看一看那些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我们把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大量影像制成了相册。接过相册,季先生的手就不曾离开过,但他的眼睛却有些力不能及了,他几次戴上眼镜、拿起放大镜又几度摘下,摇着头说:“没有用,这些镜子没有一点用!”那语气里的落寞和无奈,让人心疼。可是,当听说有两张是吐火罗语照片的时候,他又一次戴上眼镜拿起放大镜,一直看,一直看。当他终于抬起头来,竟说了一句:“这照片,好像放倒了”。那一刻,我无法形容内心的振颤。在层层叠叠的镜片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什么是对学问的执著与挚爱。

⑦1934年,季先生以清华交换生的身份,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哥廷根大学是世界有名的语言学研究重地。在那儿,他孜孜不倦学习梵文,辅修英国语言学与斯拉夫语言学,后续还跟着吐火罗文鼻祖、西克老师研究这门曾经消失的文字。留德期间,遭遇了世界大战。学生们上着课,突然警报响了,他们就得赶紧找地方躲避。为躲避空袭,一天中可能要数次躲到山上或者山洞里,别人都是拿着食物或其他物件以求保命,而季先生,每次都不忘拿本书。

⑧1946年初春,季先生带着满肚子学问,洋洋洒洒150余万的文字,回到了中国。后来,他把自己在德国的经历写进了《留德十年》这本书里。书里他提到这么一件往事:哥廷根大学一位叫哈隆的老师,后来被调到英国剑桥大学。曾经教过季羡林课程,非常欣赏季羡林,力邀他跟着一起去剑桥,他却委婉拒绝了老师的好意,毅然回国。因为在中国还有他的责任,还有他的初衷,他一直牢记着出国留学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

⑨十年特殊时期,季先生被发配到北京大学东语系办公楼和宿舍楼的传达室,当了一名看门人。已经60多岁的季老,没有一点怨气,乐颠颠地在传达室干活。每天的劳动任务完成后,他没有马上休息,而是小心翼翼翻出自己的宝贝,专心致志翻译印度诗人罗摩衍那的史诗。1983年浩劫结束,一部鸿篇巨制《罗摩衍那》也全部译完。

⑩童年生活并不美好的季老,没有抱怨,遇到困难,咬咬牙挺过去;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季老同样风淡云轻,执着一心做学问,为国贡献一生的精力。对于那些发生在他生命里的往事,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他平淡语气中丰沛的感情,可是他决不会有任何超越本色的阐发,对我们引申出来的所有意义,他总是老老实实地更正,他总会说,我没这么想过,我没那么高尚。但他也决不会故作谦虚。他说,我自认为还是个好人,一辈子没害过人。

⑩如今,斯人远去,但那些触动过我们的珍贵瞬间,不应该被遗忘。季先生就像我心中的锚,让一颗被汹涌大潮裹挟的心,由动荡回归平静、看清自我。看清方向。

(作者刘培,有删改)

(1) 本文记录了作者采访季羡林先生的经历。在作者笔下,季老朴实单纯,坦荡真诚,而从季老写文要求摘掉自己头上的“三顶桂冠”,我们感悟到季老(性格);他对学问执著热爱,而这份博学多才源于他的勤学苦读,在留德期间(概括事件);他不慕私利,心念祖国;从文章第⑨段这一事件中,我们又看到季老的性格特征。(①④每空不超过4个字 , ②③每空不超过15个字。)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对表现季老形象有何作用。
(3) 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一谈。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酸菜情思

俞俭

①我时常看看随身带着的一帧母亲照片,不无辛酸痛楚地想,母亲的一生,好比一把酸菜。青翠欲滴的青菜,经过岁月的重压,生活的腌渍,就变成黄澄澄、皱巴巴的酸菜了。

那些年,乡村生活总是离不开酸菜,尤其像我们这样家境贫寒、糠菜半年粮的人家,一年四季酸菜是唱主角的。后来生活好了,家中也是酸菜不离。

    ③印象里,乡间酸菜种类很多,从冬春至夏秋,白菜、萝卜、雪里蕻、豆角、辣椒、黄豆、姜…....似乎什么菜都可以腌制成酸菜,脆生生,油黄黄,带有光泽,其味鲜美爽口,裹挟着酸咸香辣,还有一丝甜,每每想起就很诱人。

    ④记得母亲常腌一种酸萝卜菜缨。那时,菜园地里有几畦绿泱泱的萝卜菜,主要是为着收获萝卜,削下洗净,玉洁光润,放着日常用来炒菜。而萝卜菜缨子积起一堆,去除黄蔫枯萎的,一叶一叶搓洗,水面浮一层尖尖白毛,油泛泛的,穿连起来晾晒,待其瘪软、淡绿,就藏进瓦缸,层层撒盐,最后在层层叠叠的菜上面放一方石头,压紧。

    ⑤十天半月,只见黄黄半缸酸水,烈烈的酸味就散逸出来。如此腌制出来的酸菜,整体黄亮,有韧性,有脆劲,口感好。

    ⑥每日做饭,锅烧红热,母亲捞出几把酸菜,切碎,拨炒一番,撒一撮盐,呛一鼻酸星儿,吃着脆脆的、酸酸的,还略带一丝甜味。最好放几片辣椒和蒜叶,又辣又香,闻着满口生出津液,一尝,大开胃口。⑦把萝卜菜缨子腌就炒成这么好吃的酸菜非常难得,毕竟从洗菜、晾菜到撒盐压菜,整个腌制过程还是要讲究手法和经验的。

⑧上中学时,真正觉得酸菜了不起呢。11岁到十里外的乡中学读书,星期六回家,手里拎着一个竹菜筒,空空荡荡,星期天下午返校,母亲帮我换上一身整洁衣服,装满一菜筒酸菜,沉甸甸的。

⑨那菜比平日算是特别,锅烧红热,母亲浇上半匙菜油,酸菜一炒,就见油星星,加点辣椒末,香辣味弥漫了一屋子。最难得是有的时候,加入豆腐丁,更别有一番风味。

⑩来到学校,别是一番欢闹情趣。同学们围在一起,抢过菜筒,争吃起来,啧啧啧,一片声响,额头鼻尖都微微沁出汗粒。当夜就空下一半,第二天课间还会溜出来,打开菜筒,偷吃几口,不到星期三,菜筒就已经一干二净了,这几日,大家饭量猛增。这时候,同学们一致嘱告我,回家定要装一筒酸菜。每个星期回家,就和母亲一块儿进菜园。抬着粪尿桶,我走在前,母亲走在后,身上还背着菜篮、锄头。母亲锄草、松土,浇粪水,手忙脚快,多年练就一副本领,侍弄得菜园四时整齐清爽,丰富旺盛。

⑪生产队那会儿,农村妇女最不容易,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出工干活,就像我母亲忙里忙外,勤苦劳累,一把泥一把汗,磨着命儿,负荷着生活的重担。

    ⑫母亲天不亮就起身,做一大早事,家里理弄齐整,白天到生产队挣工分,傍晚歇工回家,也从来不空手,一捆柴,一篮猪草。夜里,伴着如豆的油灯,做一堆家务事,月明之夜,就将活儿挪到天井边,切猪草,搓麻绳,磨粉,缝衣,纳鞋底……整天整夜,她似乎有着永远做不完的事。

    ⑬就是这样,母亲整个形象过早衰老了,头发灰白,脸儿瘦削,皱纹密布,条条缕缕扭绞起来,黄蜡蜡没有一丝光彩,真好比腌缸里捞出的酸菜。

    ⑭母亲从来不多言语,也许繁杂的事情压住她的话头,没个空隙蹦出来吧。每当我星期天返校时,母亲总是轻声叮嘱:“听老师的话,跟同学和气,好好学习”,就送我到村口,将菜筒递给我,目送我走过那座廊桥。

    ⑮待我走出老远,回首一望,母亲还苦苦站着,单薄瘦弱的身子,显得更细小。我心底顿时泛起一阵酸水,眼泪就流下来了。

    ⑯后来远赴外地上师范学校,开学时,母亲也要炒一大碗加了肉丁的酸菜,装满两个玻璃瓶,让我带到学校搭嘴开胃。放假回家或参加工作以后回家探亲,母亲都要特意为我炒一盘酸菜。我吃得很有滋味,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微笑。

⑰乡亲们常说,酸菜尝一口就能让人记住,谁家的味道不一样。对于吃着酸菜长大的我,酸菜不只是一种乡村美味,更有一种深切的情思,随着年岁增长世事变迁越发浓郁的牵挂和乡愁。

⑱酸菜,寄寓了太多儿时的况味,更珍藏着对母亲深长的思忆。母亲的一生有如酸菜的经历,让人领悟到,一个人经历生活的磨难,会变得坚韧,盛满温情,散发出特有的清香。

(《品读》2021年第12期,有删改)

(1) 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那些年,乡村生活总是离不开酸菜,尤其像我们这样家境贫寒、糠菜半年粮的人家,一年四季酸菜是唱主角的。(“唱主角”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②堆积挑选→搓洗干净→   →瘪软藏缸→  →酸味散逸(在横线处补充母亲用萝卜菜缨腌制酸菜的过程。)

(2) 为什么作者将母亲的一生比作“一把酸菜”?
(3) 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请简要分析。
(4) 题目中的“情思"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小嘉以日常生活中人物的品格光辉为主题收集了资料,请你帮他完成探究。

我的母亲

丰子恺

①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②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③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其他了。

④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钢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⑤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告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莱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⑥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能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⑦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⑧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一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从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二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仰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激,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震动。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注释:文中“表出”意为“表现出”。

(文章有删改)

(1) 请你根据梳理单探究母亲形象。

八仙椅与母亲

八仙椅特点:

1.    

2.     不便利

3.     不卫生

4.    

母亲内外兼顾:

1.同工人谈家事;

2.同店伙谈店事;

3.__

疑问:文章题目为《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描写八仙椅?

我的解答:

(2) 请你帮助小嘉探究文章的写法。

①【句式】请你根据第5段划线句,概述这样表达的作用。

②【反复之处】文中反复出现“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和“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析其作用。

(3) 小嘉将几篇回忆性散文进行了梳理,请你一起探究。

篇目

叙述对象

“我”的经历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我”弃医从文的经历

《回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参加革命的经历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探究:小嘉发现这类文章存在叙述对象经历和“我”的经历两条线索。请结合回忆性散文文体的特点思考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