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魏巍

    有一天晚上,在行军中,我和一个女同志走在一起。她个子不很高,看样子不过十六七岁,肩膀上挂着干粮袋,还有一把二胡。两个小辫子,在军帽下垂着,悠搭悠搭的,活泼而轻快地走着,还轻轻地哼着什么歌儿。我问:“你是文工团的吗?”

    “是呀!”她回答。接着就告诉我她是才从一营回来的,她们那个小组在那儿呆了四天。说着,又继续轻轻哼着她的歌儿。我打断她,又问:“这四天,你们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哪,第一天搜集英雄例子,第二天就编,第三天就排,第四天就演。今天刚刚演完,就出发了,你看,弄得我化的妆还没有洗呢!”说到这儿,咯咯地笑起来。也许是怕我看见她脸上涂着的油彩,连忙伸手抓了一把雪,往脸上搓着。对她们这种战斗式的工作作风,我称赞着。她说:“可是粗糙得很哩!……不过,我们想起到作用就是了。你想,咱们的战士们哪有闲空儿,你光去‘绣花’能行吗?所以我们就来快的、简单的。没有灯,就在月光底下。没有台子,就在院子里、田野 上。行军的时候,战士们一边走,我们就一边给他们说唱。…… 我们反对森林子里头耍大刀!”

    “你们的文艺工作可做得真不少啊!” “不只文艺工作哩!我们哪,是什么也做,碰到什么做什么。我还做过伙夫呢!”“伙夫?”

    “呃,前方炊事员可忙哩,他们又送饭又送水,还要送弹药。我看他们忙不过来,就要求当伙夫。另外,我还……”

    “怎么样?”

    “我还当了两个月俘虏营的排长哩!”我看着她那小小的个儿,说话那种孩子气,不由得笑起来。

   “你笑什么!”她正正经经地说,“你别看他们那么老高个子,他们不服从我管理行吗? 我叫他们站着,他们就不敢坐着!” 我不敢大声笑,只在心里笑着。这时候,忽然哨音一响,部队休息了。一闪眼,看不见她。一会儿,听见远处一个石崖上,她用年轻而清脆的声音喊道:

    “同志们,我们唱个歌儿好不好?”下面齐声说:“好!”歌声起了。在汉江对岸敌人探照灯的亮光里,她的臂膀在轻捷地舞动着打着拍子。

    歌声一落,她走过来,端着两缸子从小河里舀来的水。给了我一缸子,另一缸子,她咕咚咕咚就喝了下去。喝过,两只手在脑后一叉就仰着休息起来,两条辫子垂在积雪上。

    我不禁揣想着:半年或者一年之前,她们还是没有经过锻炼的学生,在父母面前,还是平平常常的孩子。而现在竟然在离前线几里路的地方,这样地坦然、愉快,在全世界斗争最激烈最尖锐的战场上做了这许多工作。这是多么叫人羡慕的一件事情!我不由得感叹地说:

   “同志!你们的进步是多么快啊!”“那,靠党的教育,也要靠自己有决心。”“可是,你的决心是什么呢?”

    “我呀?”她羞涩地笑着,低头看着自己的脚,没有说下去。呆了半晌,才又说:“和别人的也差不多!”

    “那么,是要决心入党啊?”她笑了。

    这时候哨音一响,部队又前进了。她抖了抖头发上的雪,我们又走在一起。“不过,我们进步得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哩!”她说,“我们和战士们常在一起,和英雄们在一起,我们自己也就勇敢起来了。”她非常有兴味地谈着:开始出国的时候,她背的东西很多,觉得走不动;可一看战士们比她们背得还重,并且边走边说快板,自己也就走得轻快了。敌机打照明弹,自己觉得很害怕;可战士们却说:“给咱们点起天灯啦,真好走!”自己也就不觉得害怕了。有一次,她看护伤员,别的伤员乐哈哈的,有一个突破三八线战役下来的伤员却唉声叹气。她问他为什么不高兴,那个伤员说:“唉,同志,我流了点血,没有什么说的;只是我觉得我应该冲到三八线以南负伤,不该在三八线以北就负了伤……”另一次,她到前方参加战斗,敌人的炮火打得正猛烈的时候,有几个战士却在那儿满不在乎地缝鞋子。她惊讶地想,为什么炮火连天的时候,战士们干这不相干的事情呢?一问,战士们笑着回答:“不缝鞋子,等一会儿敌人垮了,怎样追击呢!”她说到这里,赞叹地瞧着我说:“你看咱们的战士是不是英雄!在他们负伤以后,还想的是前进;在敌人的炮火最猛烈的时候,想的是追击!我们跟这样的英雄在一起,怎么会不勇敢起来呢!我们将来,也会……”

    “也会怎样啊?”我追问。

    “也会……”她低声又笑了一阵,好像很不容易直说出来。“说呀!”

    “也会当英雄的。”她鼓足勇气,说出了她的心灵里美丽的秘密。然后,她用力踢开一块脚下的石子,抬起头来。在黑夜里,也可以看出她的眼睛里闪着青春的火星。

1951年5月6日

(节选自《魏巍散文选集》,有改动)

【注释】原文中,作者写了抗美援朝时期在朝鲜战场上的几个青春故事。选文是其中一个青年团员的故事。

(1) 除编排演出、指挥战士唱歌等文艺工作外,“她”还做了哪些事?请写出三件。
(2)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的句子用衬托手法凸显了“她”怎样的品格?

在汉江对岸敌人探照灯的亮光里,她的臂膀在轻捷地舞动着打着拍子。两只手在脑后一叉就仰着休息起来,两条辫子垂在积雪上。

(3) 文中女青年没有用姓名而用“她”来指代,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 进步迅速的“她”,让你想到了名著中的哪个人物?选择一个进步原因,结合名著人物及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衬托; 记叙人称; 作品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经典情节;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这段的文章。完成小题。

再见,爸爸

和菜头

    今天父亲下葬。

    电话在周一上午9点打来,我在上班的路上。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祈祷过,我幻想过,我甚至在街头尽可能避开一切花圈店、寿衣店。但是没有用,电话在周一上午响起,那不是家人会来电的时间。

    我乘最早一班飞机回到昆明,进了家,父亲已经变成了一张黑白照片。他严肃地看着我,像是在问:为什么又被老师留堂了?在过去十年间,他是客厅里坐在轮椅上的一道背影,无声隐没在电视节目斑斓的光影之中。现在,他成为了某种以蜡烛、青香、鲜花为食的存在,终于转过脸来和我对视。

    父亲生于1937年,属牛,白族。家在怒江地区松柏乡,是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如果不是上大学的话,他会是村寨中一名出色的猎手。他的第一站非常遥远。因为是修物理系核物理专业,他才毕业就被征召入伍,前往新疆戈壁中的核物理研究所。记得他说过,新兵从西安集结出发,坐在闷罐列车里一路西行。没有人告诉他们要去哪里,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还有多久。只知道每次下车休息的时候,景色越来越荒凉。最后,竟然举目望去四野无人。父亲说,有一次见到一根电线杆,上面还留有工人的油泥手印。那是进入戈壁之后唯一一次见到有人类活动过的迹象,于是他抱着电线杆失声痛哭。

    父亲从来不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在三十九岁那年有了我,我是头生子。我出生不久,父亲就把我带去了戈壁,说是不放心母亲带。从此,他和我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他到内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在武汉,在北京,在西安,月台上多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军官,一边肩膀上趴着一个皮猴一样的男孩子,另一边肩膀上挂着他喝奶用的奶粉、煤油炉。父亲回忆说,每次他去买票的时候,就让我在一边守着行李。每次回来的时候,就看见我死死守住行李,对周围叔叔阿姨的逗弄不假辞色,寸步不离,宛若忠狗。

    我见过父亲哭过两次。第一次是我叔父去世,他哭着说自己对弟弟不够好,小时候骗弟弟去晒豆子的席子上,眼睁睁看着叔父跌跤。原因也很简单,他觉得奶奶爱叔叔远甚于爱他。第二次是因为我,在初中的的时候,满身出现紫癜,他以为我受了核辐射,得了白血病。我被送去陆军总医院血检,他站在走廊一角向隅而泣,他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全都看到了。

    他不知道其实我记得,那一天他冲进幼儿园,抱起三岁的我,冲到乌什塔拉小红山基地的四层楼顶,让我看蘑菇云在山那边升起。然后跳进楼里,让我看冲击波到来时疯狂震颤的窗户玻璃。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给予了我对北方最早的记忆。让我在很多年前就相信,我一定会回到北方,再次看见雪花洒落在我的棉袄上。终于有一天,大雪在北京纷纷扬扬撒下。唯一的区别是我身上是自己买的羽绒衫,不是他一针一线为我缝的小棉袄。

    父亲不会知道这一切,我们已经有十年不曾说过话。

我有许多理由不喜欢父亲。我不喜欢他性格中的柔软和悲观,我不喜欢他陷入人生低谷便不再起身,我不喜欢他沉溺于酒精和电视节目,对一切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我不喜欢他所有的放弃。我们争吵,我们敌视,我们分开了许久不见,我们再次相逢时无话可说。父亲默许了我的一切胡闹,他强烈地批评了我的每一样人生选择,却在我工作十一年后辞职离开国企做个北漂时不发一言。他沉默如磐石,我变动如流水。而无论是磐石还是流水,从史前的那一刻开始,无论时间之雨如何冲刷,从来寂静无言。

    也许,我的批评是对的,父亲这一生中随波逐流,从未争取过任何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可是,我并不曾如他那样在丛林里做一名猎手,带着猎犬交错出击,追击五十公里直至野猪倒地毙命。所以,我也无法理解一名十九岁的山民突然被运送到戈壁时内心的震撼,对命运的敬畏,以及把返回家乡作为执念的想法。在我们最亲近的时候,他带我踏遍基地周围的山岭,教我认识每一种植物和每一种求生的方法。那是记忆里他最快乐的时光,看着我一个人攀上绝壁,是他最骄傲的时刻。“那是我儿子”,我听见他在山脚下大声对同事说。

    在整整七天里,我没有落过一滴眼泪。我朋友告诉我说,她也曾有过相同的经历---对自己父亲过世没有任何情绪的流露,如同操作一个具体的项目,入土为安,一切得体而妥当。一直到了很久之后,她在北京城里开着车,突然有那么一个时刻,在某个街角,悲伤毫无征兆悄然袭来,一下子把她打得粉碎。她一脚刹车,一个人在车里失声痛哭。

    爸爸,我在等着那个街角。

(摘自《读者》2016年第5期,文章有删改)

(1) 结合全文说说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 下列句子意蕴丰富,请你说说这些句子所包含的丰富含义。

①而无论是磐石还是流水,从史前的那一刻开始,无论时间之雨如何冲刷,从来寂静无言。

②爸爸,我在等着那个街角。

(3) “那是进入戈壁之后唯一一次见到有人类活动过的迹象,于是他抱着电线杆失声痛哭。”这是“父亲”不坚强的表现吗?为什么?

(4) 结合文章提供的材料,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问题。

向右看齐

徐贵祥

向右看齐就是向我看齐。在我们炮团九连八班,这是硬道理。

我的班长是陈仁进,他身高只有一米六,我比他高出二十厘米还多。如果是站在全连队列里向右看齐,作为班长之后的排头兵,我的脑袋不仅需要向右转四十五度,还得向下倾斜四十五度。这样一来,形象就有点不雅观,好像我在蔑视班长似的。如果不是在队列里,我和班长面对面说话,那情景又有点像首长接见小八路,班长得仰起脑袋看我,祥子很滑稽。

但这个小个子班长很严厉。我们是炮兵,搞专业训练,我传错一道口令,他就会大喊大叫地训斥,甚至跳起脚板骂人。如果我的考核成绩在全连新兵中不进入前三名,他不仅批评我本人,还会在班务会上喋喋不休,让全班都跟着我“连坐”。我觉得他过分了,就把脑袋仰起来,听之任之。他对我这个动作很恼火,说我傲慢。他似乎很介意我的下巴颏,搞队列训练的时候,只要我的下巴颏稍微仰一点,他就会大声训斥,喝令我,“下颚微收,两眼平视!”甚至动手向内扳我的下巴颏。当然,他也不全是一味地训我,他对我说,你虽然有悟性,但是很骄傲。我分辩说我没有骄傲,要不班长你举个我骄傲的例子。他说,看看,这就是骄傲,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就是骄傲。为什么老是昂首挺胸呢,为什么收不住下巴颏呢,你这个样子就是目空一切,不是骄傲也是骄傲。

虽然有些委屈,但班长的良苦用心我还是能够体会到的。而且,我还得感谢他让我当了排头兵。我很看重排头兵这个角色,每当班长下口令向右看齐的时候,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凝聚在我的鼻尖上,就有几分得意和自豪从我心里油然而生,胸膛也就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两腿并拢,双目平视,于是乎仪表堂堂——不谦虚地说,我当新兵的时候军姿还是比较标准的,这不仅得益于班长的严格要求,更得益于他在不知不觉之间激活了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责任感。

当兵后的第十一个月,我调出八班当了一班的班长。一班是连队的基准班,清一色的大个子,齐刷刷的棒小伙。在全连队列里,横队站前排,纵队走内侧,横竖都是显眼的位置。春节过后,我第一次作为班长组织训练,准备在全团会操的时候露一手。但说实在的,队列动作就那几套,无非就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似乎不太好出彩。我找老班长陈仁进请教,老班长说,队列动作就像人的脸,动作做好了就是漂亮,但是,光漂亮不行,还得有神。怎么有神呢? 要在“”字上做文章。

老班长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个“气”字,要求班里同志喊口令必须喊出肺腑膛音。立正的时候双脚抓地,行进的时候两肋生风,分解动作铿锵有力,齐步跑步头顶热气,拔起正步排山倒海……说多了,练多了,队列面貌果然不一样。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那种感觉绝不仅仅是军人姿态和仪表问题,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打造,是对军人品德和能力的基础构筑。站在这样的队列里,你会感到从头顶,从身边,从脚下,有一股强热的气流灌注于你的骨骼和血液当中,于是就把你的雄心和意志激励到了极致。

不久,团里召开春训动员大会,我们班作为队列示范班参加会操。那天我的感觉非常好,指挥全班

立正,稍息,左转,右转,正步,跑步,一套流水作业下来,干净利索,虎虎生威。我感觉,这次拿第一是没问题了,难免有些得意,这一得意就出了问题。跑步到观摩台前敬礼报告的时候,那几大步我跨得有些气盛,立定的时候没有定住,导致重心不稳,打了个趔趄。为了掩饰摇晃,我赶紧举手敬礼,没想到食指戳到帽檐上,居然把棉帽戳到地上,骨骨碌碌地滚到了团长的脚下。我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脑子里一片空白,冲到嘴边的报告词也忘了,手足无措地傻站在那里……结果可想而知,把洋相出大了。

会操回来,中午和晚上两顿饭我都没吃。老班长陈仁进硬把我拉出去谈了一次心,骂我说,男子汉没出息,这么点小挫折就承受不起啦? 我说,窝囊啊,本来不该这样的……老班长说,被失败打倒了你就是草包,扛住了你就是好汉。你文化底子不薄,好戏还在后头。但是要记住,不要翘下巴,一翘下巴就丢分。为什么把帽子戳掉了,就是因为队列汇报太顺利,心里太得意,我看你往主席台跑步的时候,嗬,一脸的神气,步子都有些收不住了。

我说老班长的话我记住了,往后我会经常提醒自己下颚微收。

这年秋天,老班长退伍了,因为军队干部制度改革,他已经失去了提干的机会,而我则在此后不久考进了军校。

多少年过去了,故事已成为往事,老班长的话却像陈年老酒,历久尤香。他当年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下巴颏,或许只是出于队列规范的要求,但这其中却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我感激命运之神在我初涉军旅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好班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假如我们还能聚在一起,在队列里,在向右看齐的时候,也许我再也用不着把脑袋向下倾斜四十五度了。虽然他个头比我矮,但是作为一个老兵,在我的感觉里,他比我高。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向右看齐》,有删改)

(1) 本文写了“我”和老班长相处的几件事情,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2) 文章以“向右看齐”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3) 请结合文章理解老班长提到的“气”的深刻含义。
(4) 自从魏巍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就成为军人的代名词。这篇文章中老班长的“可爱”之处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站牌

宏亮

①新更换的站牌.像一座老人雕刻立在大桥头。

②这里,每天天不亮就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它是老区通向新区的中转站,又是繁忙地段。设置了几处隔离带,但还是没缓解上下车拥挤现象。等车人说,那块旧站牌,像一根冰冷的电线杆伫立在那里,啥事也不管。

③不知何时,站点儿来了一位身穿旧军服,腰扎绿皮带,肩挎斜背包,手持小红旗的老头。

④刚开始时,谁也没注意到他,都当他是等车人。后来,车一进站,他就挥舞手中的小红旗,不断重复口令:“别挤,别挤,按秩序上下车!”等车时,又耐心回答乘客站名和线路。

⑤人们看到这位老头,腰板硬朗,双腿一站笔直,动作很干练,虽然帽檐下两鬓斑白,但精神抖擞,像当过兵的人。

⑥ 一些人用怪怪的嘲笑目光看着老头,说他闲的,穿一身黄不黄,绿不绿军装,像个疯子。可老头却不在意,总是面带微笑乐呵呵做好“执勤”工作。

⑦“这老头 一个月不少钱吧?”“人家是义务的,没工资。”“得了吧,哪有不要工资的,除非是傻子。”几个等车人在闲聊。一到月底,大爷就走进支队长的办公室。出来时,总见大爷拿着个小红本,笑眯眯的。

⑧有人猜测,老头准领工资了。

⑨时间长了,知道老头姓张,都叫他张大爷。“张大爷,看您的一身着装和那个动作,当过兵吧!”小伙们围过来问大爷。可张大爷微微一笑说:“我就是活动活动胳膊腿,练站功,身体好。”

⑩车进站挺胸、抬头、敬礼,车停靠点喊着口令,车开动目视前方,举旗挥动。大爷的举动成了路口上一道最特殊的风景。 

⑪在这条路上,有五十多班次公交车,站点二十多个,因编制所限,站点没设过协管员。张大爷,正好填 补了这一空白,当起了指路员。刚开始,张大爷对乘客提出的小区不全熟悉,有时也答不出来站名。

⑫“小孙,铁匠沟在哪儿下车?”张大爷走到车窗问司机。“线路上没有这个屯啊!”“同志,你等等,我问下交警。”张大爷跑去问交警。

⑬到了晚上,张大爷找来老友咨询得知,南屯中的里沟,早时没名,一位姓穆的铁匠来到这沟里,娶了媳妇,后来有了孩子在沟里成了几家人。从此,山那边人都叫铁匠沟。张大爷把这沟名记在本上了。

⑭星期天,张大爷骑着自行车,来到新开发的小区打听路名。一栋楼一条街摸清开发前的自然屯名。他把打听到的原路名,用扑克牌叠成方块,按颜色分成四种,新名后面标上老名,画成红黄图形。

⑮“爸,你又把在部队时学的旗语兵专业用上了。”张大爷笑了笑,摆了手,“这是秘密不准说。”女儿按老爸“指示”把图打印出来,订了个小红本,张大爷躺在被窝里一遍又一遍背念。”你这是干啥,嘚 咕,嘚咕的,不睡觉了。”老伴一翻身把被蒙在脸上了。

⑯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大爷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背熟了周边二十几个自然屯新老名,只要乘客提 出所去地点,他都能告诉在哪站下车,哪站中转。新站牌立上后,等车人多了,笑声也多了,大家看向张 大爷的眼神里也尽是敬佩,张大爷的腰板更直了。

⑰一次,一位外地的老太太拎着包裹,下了火车要去外甥家,又不知是啥屯。走到站点看见了张大爷,急忙上前求助:“大兄弟,我要去外甥家,忘了他家住啥屯,你能帮我找下吗?”

⑱“老姐姐,您别着急,我试试看。”张大爷指了指站牌问,老太太摇头说不是,只说外甥家那个电有山,小时候常跟弟弟常上山采蘑菇。张大爷跑到市场管理所,打听到上岭屯,常有人来卖红山蘑菇。 请管理人员帮忙,电话打到村里,大喇叭一广播果然找对了人,家人正在联系呢。

⑲“交警同志,太谢谢您了!”那位外甥握着张大爷手说。

⑳“我不是交警,是站牌人。”

㉑“啊,站牌人?”全屋人都笑了。

㉒细心的等车人,看见张大爷猫腰敲打腿,送来护膝袋、风湿膏让他保养。他贴上后见人就说,我 要为大家站好岗。

㉓一阵子,张大爷没出现在站点,有人说他病了,还有人说城市来了一批“小红帽”志愿者,可站牌 上那面小红旗还在飘着。 

 (有删改 )

(1) 阅读文章,从张大爷的角度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人们对张大爷的态度变化。

张大爷

人们的态度

实地考察周边自屯,背熟地名,更新站牌然

关心

(2)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车进站挺胸、抬头、敬礼,车停靠点喊着口令,车开动目视前方,举旗挥动。(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 文章第⑦⑧段详写人们对张大爷的猜测,有何用意?
(4) 本文和链接材料都讲述了退役老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感人事迹。假如你推荐“退役老兵”这一群体参与“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评选,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为他们撰写一则推荐词。(150字以内)

【链接材料】

中级士官周先冬转业后,放弃安置选择自谋职业,闭门3年苦心研读法律知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律师,并积极投身法律公益事业;李志强是一名退伍兵,到某航空发动机 公司上班后,不断钻研技术,被评为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其事迹在《大国工匠》节目中播出。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