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 地名。②幔亭峰: 山峰名。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   绝: 

②属凄异    引: 

③然业已上登   业已: 

④不及返    顾: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3) 根据文意,完成下列内容。

【甲】【乙】两文都写“山水之景”,【甲】文主要以写为主要特色,选文按照顺序来写的。【乙】文先写,后写,选文按照顺序来写的。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①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洒然:潇洒脱俗的样子。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   哀转久  B. 倒影   荣峻茂 C. 素湍绿潭   其心洒然而醒 D. 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2) 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 第二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

的气势。

C. 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

的凄凉冷落。

D. 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4) 甲、乙两文都写了山,结合具体内容,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秦太虚书 (节选)
苏轼

初到黄,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 , 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 , 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注释】①书:元丰三年十一月,苏轼被贬黄州,写给弟子秦太虚(秦观) 的一封书信。②廪(lǐn) 入:伙食费用。③平旦:平明,早晨。④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单独存放在一个大竹筒里。⑤贾耘老:即贾收,苏轼的朋友。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月色入 竹柏影也

廪入既 待宾客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此贾耘老法也。

(3) 《答秦太虚书》叙述了苏轼被贬黄州初期“” 的境况;《记承天寺夜游》描绘的月下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4) “乐观旷达”是人们对苏轼的共同评价,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