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名著《朝花夕拾》,完成各题。

五猖会(节选)

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⑨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⑩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⑪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⑫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⑬“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⑭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⑮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⑯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⑰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七(1)班正在开展《朝花夕拾》主题阅读活动,小文和小涵在读书沙龙活动中交流了他们的阅读感受。

(1) 【《朝花夕拾》•阅】

小文:《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阿长与《山海经》》中介绍了阿长这个人物,我觉得,阿长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童年陪伴的路上,没有起到保姆的作用。

小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长妈妈可以视作“我”的老师,理由是

(2) 【《朝花夕拾》•读】

小文:鲁迅先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已经能够体会到世态人情了。比如说,鲁迅先生在《狗•猫•鼠》中,通过对三种动物进行详尽的论述来反映当时中国的境况。

小涵:你理解得真棒!请你阅读名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小写字母

(3) 【《朝花夕拾》•析】

小涵:我还发现鲁迅先生用语是十分考究的。“父亲”教“我”读书的场景,他这样写:“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却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丝毫不觉得这两处“一句一句”重复,因为前一处表现出父亲的①,后一处表现出“我”②

(4) 【《朝花夕拾》•思】

小文:你有没有发现,《朝花夕拾》中蕴含了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 “父亲”命“我”背诵的《鉴略》,是我们根本读不懂的内容,可是“我”却死记硬背了下来,还在《朝花夕拾》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小涵:我想鲁迅先生的用意就是 

【考点】
作品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艺术特色; 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朝花夕拾》;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任务单,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方法

参考资料

阅读任务

检 索 目 录

目录(有删节)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在长沙的日子

通过红色大门               苏维埃运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遭白匪追逐                 同红色农民谈话

造反者                    “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三篇在保安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苏维埃掌权人物             “真正的”紅军

论抗日战争                红军战士的生活

①小安想了解毛泽东其人,根据目录,你会推荐他重点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哪些篇目?

关 注 序 言

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都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一一1938年上海复杜版《西行漫记》作者序

②结合目录和序言阐述《红星照耀中国》是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写作特点的

名著导读 普通
3. 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①(美国记者斯诺随一支护送物资的红军队伍去往保安,途中“说故事的好手”亲历了南昌起义的红军指挥员李长林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趣闻轶事。)

②“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他自己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他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

③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哥老会的规矩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贺龙的“辈分” 最高,因此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他的口才很好,李(长林)说贺龙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④“贺龙的外表怎么样?”我问李。

⑤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他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⑥有一次贺龙逮到了一个名叫波斯哈德的瑞士传教士,军事法庭因他从事所谓间谍活动,“判处”他监禁十八个月。贺龙开始长征时,波斯哈德牧师的徒刑还没有满期,因此奉命跟着军队走,最后刑期满了以后才在途中释放,给旅费前往云南府。使得大多数人感到意外的是,波斯哈德牧师对贺龙并没有讲什么坏话。相反,据说他说过,“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1) 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问题。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 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他喜欢马”与“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打仗夺回来”、“真的夺了回来”的前后重复强调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请结合选文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贺龙形象。
(3) 文中被俘的波斯哈德牧师不仅没说贺龙坏话,还说“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共产党和红军到底是怎样的团队?为何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纷纷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以下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可备选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导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