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两年光,一壶老酒

包利民

①太阳已滚落到村西头的树林里,燕子们纷纷飞回檐下的巢中,麻雀们并排站在电线上披着一身夕阳叽喳地叫。这个时候,饭桌已在炕上摆好,爷爷盘腿端坐,面前烫着一壶酒。②酒壶不大,锡制的,装满了也就二两多酒。而酒盅更小,爷爷却不舍得一口饮尽,细咂慢品,似乎很享受那一刻的时光。长长的风从窗外溜进来,爷爷的白发和盅里的酒都在微微荡漾。鸡犬之声起伏,南园里果蔬的香气轻轻地流淌着,这些更是助长了爷爷的酒兴,于是一壶酒见了底,他依然努力地倒控着酒壶,不使每一滴酒浪费掉。

③仿佛一转眼间,场景就换成了冬季。紧闭的窗外,燕子果蔬都已消失,北风号叫着在村里游荡,大朵大朵的雪花扑在窗玻璃上,一炉红火在地中间旺旺地燃烧。爷爷依然坐在滚热的炕头,身旁是一只慵懒的猫。他心爱的酒壶此时正放在铁炉盖上,壶里的酒便很快热情起来,满屋的酒香。

④爷爷喜欢喝酒,有时候馋得像个孩子般。可是家里人看管得严,不让他多喝,只能那一小壶。好多次,我看他往壶里倒酒,倒得很满,然后飞快地把壶凑到嘴边,仰脖喝进一大口四处看了看,再从容地重新倒满。有时候发现我在看他,便冲我挤挤眼睛,我便一直守口如瓶。⑤每一天都很悠然,而每一年都很迅速。一壶酒醉了春夏秋冬,却没能阻挡住它们前行的脚步。从哪一月开始,爷爷再也喝不了酒,从哪一天开始,爷爷再也下不来炕,仿佛日子也要随酒而尽。那些酒香浸润的岁月,已遍远得不可追溯。爷爷去世了,那把酒壶却依然在时光里流传,到了父亲的手边。一样的场景,一样的光阴,喝酒的人却换了一茬,父亲也喝酒,坐在炕上,窗外的四时情录在他的眼中和酒盅里变换。一口饮下的,是尘世中眷恋着的朴素岁月还有岁月里许多许多不一样的心情。

⑥一年一年,父亲的白发渐渐多了,喝酒时,父亲的回忆也多了。檐下的燕子依然,南园里的果蔬依然,冬天的风雪依然,苍老着的,只有喝酒的人。父亲也在倒酒的时候偷偷喝一大口,和爷爷当年一模一样,忽然发现,那么多的光阴都已经消散,那么多的人都已经离散,父亲也知道这些,他的酒里便会融入许多无奈的叹息。

⑦然后,父亲也喝不动酒了,再然后,父亲也走了。那把在家里用了许多年的锡酒壶,也已不知失落于何时何地。壶中岁月长,那把酒壶曾盛装了多少繁盛的日子,又倾泻了多少生活的滋味,也许,只有它自己知道,或者,回忆知道。

⑧是的,回忆,人到中年,回忆便无所不在。几乎每一天,总有一些事物,或者一些心情,触动遥远的往事。我并没有像爷爷和父亲当年那般,每日一壶老酒,可是在偶尔的小饮中,面对窗外的陌生,依然能感受到沧桑的意味。故乡已遥远,故园也早已面目全非,总是想象,如果在曾经的那个家里,在日暮黄昏,我盘坐在炕上,面对一壶老酒,面对如旧年光,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⑨酒和年光一直都在,抑或回忆如酒,我心如壶,在某种心情的温度里,沸腾出让人不断流连反复回味的香气。那么就醉了吧,醉在这人世的情怀里,醉在此生的幸福里。幸福,或许就是那样的时刻,那一壶酒,那一张笑脸,那一些话语,那一种心情。

(选自《包利民之沧桑我世》2019年11 月16日文章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努力倒控见了底的酒壶表明爷爷珍惜酒,避开家人看管先喝再倒满一壶表明爷爷馋酒。 B. 将爷爷喝酒场景安排在秋天日暮时分和寒冷的冬天,渲染了爷爷即将离世的悲怆氛围。 C. 本文略写父亲喝酒,因为已详写爷爷喝酒,且两人喝酒场景、方式等依旧,不用赘述。 D. 本文以时间为序,生动叙述了三代人与酒的故事,将时代变迁暗藏在他们对酒的态度上。
(2)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①他心爱的酒壶此时正放在铁炉盖上,壶里的酒便很快热情起来,满屋的酒香。

②檐下的燕子依然,南园里的果蔬依然,冬天的风雪依然,苍老着的,只有喝酒的人。

(3) 文章标题“二两年光,一壶老酒”有什么妙处?
(4) 有人说:“祖孙三代对酒的态度,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这句话。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现代文阅读

笑的遗

韩少功

我女儿数她的亲人, 总要数到游。游是曾经带养她的保姆。

她就在我们附近,两家相距五六十米,门前的树荫相接,蝉鸣相应。

游其实还没到湖南人可称奶奶的年龄,50岁左右。据她说,儿子打临工挑土太辛苦,为了让他顶职进厂,她才设法在工厂提前退休的。她心直口快,心宽体胖,笑的时候,脸上隆起两个肉球,挤得眼睛也不见了。她的哈哈大笑是这个居民区的公共资源,茶余饭后,常常可听到这熟悉的笑声远远传来,碎碎地跳入窗口,落在杜鹃的花瓣上或者你展开的报纸上,为你的心境增添亮色。

孩子开始惧生,哭着不要她。孩子就平静了,喜欢她的笑声了,孩子试着用手去摸她的胖脸。她乐呵呵笑得嘴巴更为阔大。把脸避过去,又突然“呷”一声,换一种新的鬼脸,让孩子觉得刺激和有趣。她可以把这个简单的游戏,认真地重复无数次,无数次与孩子笑成一团。孩子从此多了一位奶奶。

当孩子可以咿呀学语的时候,孩子便不时结结巴巴报道她在游家的业绩。比方屁颠屁颠地跟着游奶奶去买菜,奶奶每次都给她买一个油饼,买鱼时给她买条小活鱼。游奶奶常对孩子说:“你不姓韩,姓游。”孩子说:“我姓韩,也姓游。”游奶奶说:“你长大了赚了钱,给不给我用?”我女儿韩寒说:“我给游奶奶买油饼。”便喜得一把搂住她, 老幼两张脸紧贴,紧得自己浑身一阵颤抖。“我的孙女,我的好孙女啊!”

游的丈夫也是个退休工人,擅长面食点心,常被这个那个饮食店请去帮忙,一去几个月不回家。两儿子在工厂,一个迷钓鱼,一个好小提琴,工资不高,又都在谈恋爱。缺钱花,便在家里混吃混喝不交钱。有时还要母亲给钱,要是抢白上了,还声粗脸黑的。游奶奶常常红着眼圈来说:“我那两个败家子还不如我韩寒,我哪有多少钱呢?还是我韩寒心痛奶奶,我一哭,她也哭,还给我抹眼泪,要我莫哭了,要我吃油饼。”说着又落下一串泪来。

游奶奶的身体渐不如从前,医生说她心脏有毛病。孩子也该上幼儿园了。我们便把她送到外婆那个单位的幼儿园。那儿很远,孩子今个星期只能在周末回家。

孩子刚去的那几天,游奶奶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常来我们家打听孩子离家后的情况。听说她开始有些不习惯,哭着闹着不愿去幼儿园,游便眼泪哗哗流。“造孽,造孽,这么小的人,怎么能离开家呢?我去,我要去把她抱回来。你们不要管我。以后就归我带着她。你们也不要给工钱。我们一家子还少了她的一口饭?”她蛮横不讲理地抹着眼泪鼻涕回去,请邻居帮她看住家,带上雨伞,摇摇摆摆地准备出门远征。

我们劝阻她,也不告诉她那个幼儿园的地址。她后来还是瞒着我们去了,先是找错了地方,周折了大半天,才找到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卫不认识她,不让她接孩子甚至不让她进大门,规矩得有点刻板。她在大门外朝内瞄了几眼,断断续续听见了我女儿熟悉的笑闹声,又哭湿了衣袖。她提去的苹果只得提回来。

1988年我家迁居海南岛。女儿吃到一种新奇的热带水果,她就说,游奶奶来了,也要让她尝尝这个。游泳在一个好玩的海滩,她就说,游奶奶来了,也要引她到这里来玩。我取回一叠彩色照片,她总是挑出她认为最好的几张, 说要寄给游奶奶,寄给妹妹——游奶奶近来得的一个孙女。

功课不太忙的时候,她还会滋滋有味地给游奶奶写信, 也经常收到游奶奶的回信。每次看信,她都捧着信纸一次次仰天大笑。令我有点吃惊的是,她笑的神情特别像游奶奶。她的脸上半截像我,下半截像她妈,但她的笑毫无疑问来自游家:笑得那样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尽情而忘形。

我记得经常在游周围的那群小孩,一个个都有这种笑,习性相染,笑遗传给他们,完全是相同的规格、相同的品种。

游奶奶不论罹患多少疾病,也不会离开人世的。这不在于她会留下存折上五位或六位的数字,会留下报纸上的官阶或学街,不,她的破旧家具和老式木烘笼也终会被后人们扔掉的。但她在孩子们的脸上留下了她的快乐,一朵朵四处开放。

秋雨连绵,又是秋雨连绵,我该给游奶奶写一封信了。而我家的空空信箱,永远等待着她的笑声。

(选文有删改)

(1) 文章的内容有详有略。下列选项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项内容是( ) A. 奶奶第一次与韩寒相识的时候。 B. 游奶奶的家庭环境介绍。 C. 游奶奶在夏天为韩寒降暑。 D. 游奶奶在韩寒上幼儿园后对韩寒的恩念。
(2) 第 3段画线句颇有韵味,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她的哈哈大笑是这个居民区的公共资源,茶余饭后,常常可听到这熟悉的笑声远远传来,碎碎地跳入窗口,落在杜鹃的花瓣上或者你展开的报纸上,为你的心境增添亮色。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游奶奶的家庭环境描写可以得知, 游奶奶的生活压力较大,过得并不快乐。 B. 通过描写游奶奶拒绝多收工钱可以得知,游奶奶真心喜欢女儿,对女儿的爱早已超越了金钱。 C. 通过描写女儿韩寒吃水果时想着游奶奶可以得知,女儿早已把游奶奶当作亲人,当作了生命的一部分。 D. 通过描写游家总有很多邻居的孩子可以得知,游奶奶热爱孩子,心有童真,孩子们对游奶奶很是亲昵。
(4) 本文花了大量的笔墨刻画游奶奶的笑,笑本是美好的事,可为什么作者称其为“遗产”?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笑的遗产》有何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班级开展“登临”主题文化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

王开岭

①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危则攀。

②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③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膝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④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⑤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乐此不疲。

⑥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⑦秋高气爽,丹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⑧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高”之名。

⑨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

⑩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义: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 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思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㉑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

㉒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㉓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有删减)

(1) 【文化•内容】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完成下表。

登高的文化表达

古人之为

① 

写作手法⑤

②纪念九九重阳,登高“辞青”,赏秋的欢聚与热闹;

今人之为

(2) 【文化•语言】
结合文意,根据括号中提示,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从句式角度赏析)
②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从修辞角度赏析)
(3) 【文化•情思】
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登高的意义,文章却以“消逝的地平线”为题,小浣不太理解。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为他解惑。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主角

【美】安·吉德里斯

    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演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应征演员。定角色那天,妹妹到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

    “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说。

    “因为我的角色。”

    《圣诞前夜》只有四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妹妹总算没有退出。

    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很纳闷儿,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丹吉。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珍妮……丹吉(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座椅里缩了缩。幸好,演出开始了。

    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正中的摇椅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圣诞的意义。接着“母亲”出场,面对观众坐下。然后是“女儿”和“儿子”,分别跪坐在“父亲”两侧的地板上。在一家人的讨论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但这不是简单的爬,丹吉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小地毯上伸了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圣诞节的故事。“圣诞前夜,万籁俱寂,就连老鼠……”刚说到这儿,丹吉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们家的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一声轻响从屋顶上传来……”昏昏欲睡的丹吉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这时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所有的观众。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1) 根据故事的情节,以妹妹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妹妹应征当演员,却得到了狗的角色

发展

高潮

结局

妹妹的表演抢了整场戏

(2) 文章多处运用了侧面烘托得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她给我们一个字。

②我赶紧往座椅里缩了缩

(4) 标题“主角”有什么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出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