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材料一

【甲】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乙】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①黄鸡: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②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风景优美,欧阳修常来此游览。③六么:唐代琵琶曲名。④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材料二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材料三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其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祜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选自苏轼《<六一居士集》叙》)

【注释】①论卑而气弱:论著卑微,没有气势。②通经学古:精通经学,学习古文。③救时行道:挽救时弊,推行正道。

(1) 阅读甲、乙两首词,完成下列填空。

①甲词意象丰富,兰芽、溪水、沙路、暮雨、子规,写出清泉寺的

②乙词的动词富有表现力,比如一个“拍”字,写出了

(2) 在甲、乙两首词的画线句中,作者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请结合诗句,试比较两者对人生看法的不同。
(3) 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掇幽芳而乔木( )
遂书以其亭焉( )
天下争自磨( )
(4)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5) 虚词在语句中可起衔接作用,还可以突显作者的情感。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也”字,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6) 结合《醉翁亭记》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欧阳修的认识和评价。
【考点】
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 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生活杂感;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亼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沃灌

公卿之后

③莫逾自

年事蹉跎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余从师也/乃记而去 B. 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其翼垂天之云 C. 王生好学不得其法/濯清涟不妖 D. 昭炯戒/可为师矣
(3) 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4)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间之暮也  (2)野发而幽香

(3)杂然而前  (4)者胜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 选文第三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4)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概括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 C.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仅因太守酒量浅。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