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为生了一个月的病,他的脸色异常憔悴 B. 他的病情翻来覆去的几次不见好,主要原因是治疗方法没有选对。 C. 絮叨了半天,谁也没听进去。 D. 听说远在海外的姑姑就要回来了,他真是喜出望外
【考点】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双腿痪后,我的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漓砸碎①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甲】(摔/砸)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乙】(默默/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②“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③”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痪(tān)   雁阵     玻漓 B. 气(pí)          沉寂    砸碎 C. 弄(shì)    墙璧    恢复 D. 宿整宿(sù)     捶打    翻来覆去
(2) 请选出应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   ) A. 摔  默默 B. 摔  偷偷 C. 砸  默默 D. 砸  偷偷
(3) 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句号     逗号        破折号 B. 句号       冒号      省略号 C. 分号      逗号        省略号 D. 分号      冒号       破折号
积累与运用 普通
2. 课外文言文阅读

晏子辞千金

晏子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寡人不知,是寡人之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 请以宾客。晏子。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注释】①市租:税租。②再拜:拜两次,表示十分恭敬。

小语在积累文言常识时收录了上面这篇文言文,请你和他共同完成下面的笔记。

小语:我在抄录画波浪线的句子时掉了标点符号,你看看我应该在哪两处断句。

我:⑴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小语:文中加点的词比较容易理解,我能根据日常积累和上下文语境解释出它们的意思。

⑵晏子⑶是寡人之

⑷请以宾客 ⑸晏子

但文中还有两个词我不太能理解,你能帮我看一下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我:我之前在做文言知识积累的时候,接触过通假字这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使者反”中的“反”应该是⑹的意思。我们读文言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时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阅读,这是我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关于“致”字的几个义项:①送,送给;②招引,招致;③情致,情趣;④细密,精细。由这几个义项可知“使吏致千金与市租”的“致”的意思是⑺(填序号)。

小语:我也得注意学习方法了。谢谢你的解答,现在我知道“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应该翻译为⑻

我:不客气。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除了弄懂文章大意,也可将文中人物的形象作为笔记记下来。

小语:谢谢提醒。我要把“晏子是一个⑼的人”记在一旁。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现代文阅读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注】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史铁生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时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而他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 读完本文,小语发现文章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写作脉络。请你根据提示补全思维导图。

(2) 小语对本文的内容有许多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合欢”不仅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母爱的象征。 B. 本文结尾再次描写合欢花,《秋天的怀念》结尾描写北海的菊花,两篇文章都通过写花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而升华主题。 C. 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事隔多年才真正认识合欢树,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 D. 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也在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
(3) 小语觉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特别美,但又说不出美在何处。请分别从修辞手法和加点词的角度帮他分析。

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4) 小语想尝试为下面的句子设计朗读卡,请你参与完成。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语气、语速和轻重音等角度进行设计)

(5) 小语和小文就文章的写法进行讨论,请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第③段和第⑦段的画横线句用了相同笔墨写母亲的头发和脸颊,能否删去一处?为什么?

(提示:可从虚实写法角度分析)

(6) 小语想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单元目录,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分层赋分)

单元导语: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单元目录:

5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  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

8  《世说新语》二则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