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魂飞 

【考点】
常用易错字字音;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填空题 容易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圆

李春华

①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③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④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⑥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⑦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⑧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⑨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⑩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⑪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⑫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⑭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1) 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咱要用之于民

照应:

(2) 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①桂圆甜吧?

②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3) 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

(1) 文中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毛竹?有什么作用?
(2) 为什么说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②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4) 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课内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胡杨吟风

陈玉福

①听闻张掖市甘州区的尕(ɡǎ)胡杨林基地在离甘州城不远的黑河滩上。我约了朋友,兴致勃勃前往,一睹尕胡杨林的风采。尕是当地方言“小”的意思,尕胡杨就是小胡杨。

②10年前,这里是乱石滩,今天却成了尕胡杨林的家乡。几千亩林地在昔日的河滩荒地上扎根成长,让人目不暇接,颇多震撼。

③穿行其中,健身步道曲折蜿蜒,与形态各异的人工湖两相呼应,为林地更添养眼之处,同时也将整个林地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新奇来。层层叠叠的胡杨林给人的视觉冲击是不容小觑的,尽管它们在甘州落户仅有一年,却已经成为黑河滩远近闻名的景致。据说乱石滩是种不活胡杨的,可眼前这片蔚为壮观的林地真真实实存在。

④古人陆绍珩曾把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称为野客之闲情、文人之深趣。四者俱与闲情逸致脱不开关系。在许多人心目中,这些花树也是妩媚旖旎,须在江南的小桥流水边、草庐茅檐下去赏才算情趣。那样的风致,在我看来一如江南烟雨朦胧,和西北的硬朗疏阔又是两种味道。梅兰竹菊不论是谦谦君子还是袅娜佳人,必然都是唇红齿白、鲜亮明快的,而胡杨则更像是风霜染鬓、眼含沧桑,甚至面目黧黑、衣饰粗犷的糙汉。这般形貌正是西北大汉的写照,刚直耿介,洒脱不羁,骨子里还有着倔强执拗和十足的自信,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认准了一件事就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这份决然中不计一切的坚毅,是粗糙如胡杨、深沉亦如胡杨的西北人的品性。

⑤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这是胡杨三千年的传说,更是它所具有的精神——顽强坚贞。大西北人喜爱胡杨、崇拜胡杨,在西北有众多的人用“胡杨”或者“大漠胡杨”来作网名,从中就可见一斑了。还有人将胡杨的坚贞品格赋予爱情的美好寓意,认为它一生都在追逐水的足迹,沙漠中的河流无论如何改道变迁,胡杨都始终相伴相随,永远不会退缩,永远不会放弃。

⑥我独爱胡杨,它恪守自我,一身豪气,多艰苦的环境里都能昂首挺立。真喜欢胡杨便无关季节不只欣赏它盛放的灿烂严寒中踏雪而寻与其说是寻找胡杨不如说是在寻找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饱览胡杨之姿得偿心愿人生也变得更为通透明了心底里都是沉甸甸的满载而归的踏实。

⑦千百年来,胡杨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祖国的西北门户,防风固沙、涵养水土之余展示着自身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触摸它的温度,仿佛摸到了戍边将士脉搏的跳动,亦感受到了他们身处困境守志不移的坚韧精神。

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树木的成长还是一份事业的发展,抑或家园的建设,无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来。今日的尕胡杨林,未来一定会延续更美丽的传奇。

(1)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之景,一边表达心中所感。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行文思路

初访尕胡杨林

联想胡杨守边

作者情感

变化

喜爱、崇拜、欣赏

(2) 朗读“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这句话,应采用怎样的语调?说说理由。
(3) 文中说,大西北人喜爱胡杨、崇拜胡杨,有很多人用“胡杨”或者“大漠胡杨”作网名,请联系上下文,探究一下原因。
(4) 小语认为《胡杨吟风》可以作为《井冈翠竹》的拓展篇目,结合两篇文章,从写法的角度任选一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