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A.设问 B.反复 C.反问 D.引用

(1)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2)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3) 你们完了,快完了!
(4) 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考点】
设问; 反问; 引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填空题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理解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1)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在文章中展现出的真性情,体现在他对待学问的认真与对待生活的热情之间,这种平衡使其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B. 文章通过对闻一多生活细节的描绘,如他的言谈举止和日常习惯,生动地揭示了他性格中直率而坦诚的一面。 C. 闻一多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畏强权,敢于发声,坚决捍卫自己的信仰,这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坚定立场。 D. 尽管闻一多才华横溢,但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过于谨慎和保守,这种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社会影响力。
(2) 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