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①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②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③辛亥革命之后,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④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相关民俗活动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向亲友拜年等习俗;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
⑤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仪式、节日装饰、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除夕夜,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另外还贴春联、年画、剪纸等;正月初一迎神、拜年;初五开小市;十五日元宵节开大市、迎财神、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
⑥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过好春节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可分成若干种类。按用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短联、中联、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区分上下联的方法,主要是看句末字的平仄,即“仄起平收”。
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是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为春联。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
据说最古老的春联是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到朱元璋时,正式有了“春联”的命名。据说,朱元璋命令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且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自此,贴春联正式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材料三】
年味十足的旋律响彻评审会场,春联、舞龙、中国结等春节文化元素轮流在大屏播放……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除夕和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讲述春节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春节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