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八年级同学就新闻“用事实说话”这一话题,模拟开展了一场“斯诺专访”。

记者:斯诺先生,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斯诺:谢谢你,我也很荣幸。

记者:①____?

斯诺:毫无疑问,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作为记者,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向公众报道事实。

记者:②     

斯诺:你可别忘了,我带着“未解之谜”登上“去西安的列车”,然后在西北采访了好几个月呢。

记者:③____?

斯诺:我考虑过你所说的这种观点,因此我有意在“全面”上下了功夫。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④                                       

记者:谢谢您!您如此具体的分析,让我对本书的严谨客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再次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祝您生活愉快!

斯诺:谢谢!

(1) 根据采访记录,在①②③处选择对应的问题,把相应序号填在横线上。

A.对于新闻应该“用事实说话”这一观点,请问您有何看法呢?

B.有人认为新闻“是经过记者筛选的事实,它与真正的事实难免有偏差”,您的《红星照耀中国》是如何避免这一问题的呢?

C.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您是如何确保自己获取“事实”的呢?

  ③

(2) 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补全横线④处斯诺的回答。
【考点】
作品的基本内容; 作品的经典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从长征路到飞天路,航天精神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融入到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闻闻和涛涛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有了如下的发现和探讨。

【材料一】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进了出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红星照耀中国》 )

【材料二】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狙击下已经靠近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长征》) 

【材料三】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阅读这类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统编版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 

(1) 请比较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表格。
 

材料一

材料二

作者

① 

 王树增

作者身份

美国记者

中国军旅作家、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采访对象和方式

参与事件的当事人亲身受访

下层战士层层转述

内容之同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记述了长征中②  这一事件

创作目的之异

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红色中国”

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

(2) 涛涛在阅读中还产生了如下疑问,向闻闻求助。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小文,我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事实描述中,有一处明显不同:①_________为什么在描述同一事件时,会有这样的不同?
小语,结合材料三和表格(作者身份、采访对象和方式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原因在于:②____________。
名著导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