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 ,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每借于藏书之家

(2)礼愈

(3)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4)主人问衡

(2) 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门人弟子填室/衡乃穿壁引 B. 怠/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不逮/以书映光读之 D. 穿壁引其光/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 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
(5) 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考点】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蜉蝣

①自古以来,蜉蝣这美丽而又独特的昆虫一直是人们咏怀的对象。最早吟咏蜉蝣的莫过于《诗经·曹风·蜉蝣》中的“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为何人们会钟情于这一不起眼的小昆虫呢?

②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也是现存最古老的飞行昆虫之一,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广大地区。蜉蝣的种类,目前世界已知的有3000余种。

③蜉蝣体形细长,体壁柔软。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前翅很大,三角形;后翅退化,明显小于前翅。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腹部末端两侧着生1对长的丝状尾须,一些种类还有1根长的中尾丝。

④蜉蝣一生需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阶段。每只雌蜉蝣基本上能产两三千粒卵。卵在水里经过7~14天就会孵化成稚虫。稚虫生活在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它们附着在水中的物体上,靠吃水里的植物或其它生物的碎屑以及藻类慢慢长大。如果在清澈见底的小溪边随意翻开一块石头,就会发现几只蜉蝣的稚虫瞪着圆圆的可爱的复眼,静静地吸附在石头上,养精蓄锐,等待飞出水面的那一瞬。

⑤稚虫在水里一般要待上1~3年的时间,经过10~50次不等的蜕皮才能离开水面。每蜕一次皮,它们都会长大一些,等到了末龄稚虫期,它们便顺着水草爬出水面,爬到水边的植物或石块上,然后蜕去稚虫期的最后一次皮,伸出美丽的翅,进入亚成虫期。

⑥亚成虫期的蜉蝣与成虫已经很相似了,已具有与成虫几乎一样的翅膀,但翅不透明,体色暗淡,复眼未发育完全,口器还没有完全退化,前足、尾须等附肢和体内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这一时期时间非常短,短暂的停歇后便再次蜕皮,变成翅膀透明、发育完全成熟的成虫。这最后两次蜕皮的间隔有的仅几分钟,有的则数小时,因蜉蝣种类不同而各异。

⑦成虫只有几个小时到几天的寿命,最长的也超不过10天。刚刚蜕皮的成虫必须在翩翩起舞的同时立即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此时的蜉蝣,已经完全没有口器,它们不饮不食,身体轻盈,腹部的尾丝在空中随风飘动,尽展着优雅风采。它们在空中交配之后,同时向水面跌落,雄成虫因筋疲力尽很快死去,雌成虫将卵产在水中后,也在水面静静地死去。蜉蝣的生命就是从雌成虫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产在水里的卵开始的。

(1) 下列对蜉蝣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特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卵孵化成稚虫的时间不会超过10天。 B. 稚虫期最后一次蜕皮在水下水草里进行。 C. 亚成虫期体内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D. 成虫期口器虽未完全退化但已不能饮食。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段举《诗经·蜉蝣》例子足以证明“蜉蝣是美丽而又独特的昆虫”这一观点。 B. 在全球的热带和温带的广大地区都可以很容易找到蜉蝣这种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C. 亚成虫和成虫蜉蝣差别并不大,不同种类蜉蝣由亚成虫变成虫需要的时间不同。 D. 成虫蜉蝣无论雌或雄都不能生存超过10天,在这10天里它们还必须完成繁殖
(3) 第⑥段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甲)

黄生借书说(节选)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 , 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贤达执经叩问。

【注释】①随园主人,作者的号;②七略、四库,指皇宫藏书;③庋(guǐ):放置、保存;④通籍:出仕,做官;⑤素蟫(yín):指书里蠹虫。

(1) 对文中加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B.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C.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D.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而强焉”与(乙)文“每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的意思完全相同。 B. (甲)文“随园主人授书”与(乙)文“计日还”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C. 由(乙)文中“无从书以观”的意思推测“家贫难”中“致”意思是“得到”。 D.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中“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无论”理解为“更不用说”。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用天子、富贵者、祖父辈藏书甚丰,而读书者很少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B. (甲)第三自然段,用我借书之难而刻苦读书,同我做官之后大量购书而不爱读书形成对比,再次强调了借书者的用心专一。 C. (甲)(乙)两文作者都回忆了幼年好学而借书不得之事,意在告诉青年后生读书要勤奋刻苦,要珍惜少年时光。 D. 两文都是功成名就的学者对青年后生的殷殷教诲,文章显得道理充足,言辞恳切,富有感染力。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上文)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②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③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④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⑤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一次偷窃”指什么事?作者对“两名窃贼”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3)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假如学校组织一次“走进圆明园”的研学旅行,请联系本文内容,以“圆明园的废墟在沉思”为主题,写一段议论的文字,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表达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