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⑪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⑬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⑭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⑮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⑯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⑱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⑲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闻问切”是夸张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形容为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B.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不用“钻研”而用“钻探”,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C.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语句引用《论语》中的话,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D. “诗兴不作”中的“作”是写的意思,指闻一多先生为了救国救民的大业而从此不再进行诗歌等文学创作了。
(2) 下列对选文③~⑦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引用杜甫的事例,赞美了闻一多生活简朴的特点。 B. 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C. 第⑦段是对③~⑥段的一个总结,其中加点的“仅”字又有着引起下文的作用。 D. 选文③~⑦段从“学者”和“诗人”两个方面写闻一多,既突出了闻一多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研究者,又说明了闻一多是一个成就卓越的诗人。
(3) 对第⑳段画横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该句写出了闻一多勇敢豪爽、敢作敢当、光明磊落、易怒冲动的特点。 B. 口的巨人:指闻一多说得观点明确,“鼓壮志、动人心,气冲斗牛”。 C. 行的高标:指闻一多敢于反对独裁者,具有大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D. 该句高度评价和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4) 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动形象。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B. 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了多种含义。 C. 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记叙和抒情截然分明。 D. 富于音乐美。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惯于使用对句形式。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太空一日(节选)

杨利伟

①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链接材料]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摘自2003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科学探险作品,语言平实,用词普通,表述上却不失科学、严谨、精准。 B.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船舱体经过改进,宇航员再也没有出现过“本末倒置”的错觉。 C. “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这两个语句用了比喻的手法。 D. 对于太空敲击声的确认,杨利伟试听了一年多,一直未签字确认,这表明杨利伟对工作不作为、不担当。
(2) 结合“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以及选文内容分析,杨利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让他成为了航天英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流动的自由

①“妈,我们去逛商场吧!”月考一结束,儿子乎乎便向我提出要求,“我要买自己喜欢的衣物。”大概从小学五年级起,他对衣物越来越有自己的审美与想法。进入初中后,他的个头儿猛蹿了不少,读初二时,他的身高已有173厘米,完全是个大男孩了。他喜欢《中国新说唱》,喜欢街舞,喜欢一切美食,喜欢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当然还喜欢酷帅的衣物。

②因为我对文艺的兴趣,故而乎乎小时候,我对他美育方面较为注重。比如,和他一块儿看许多制作优良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系列、《冰河世纪》系列、宫崎骏系列……还有那些非常有艺术气息的动画片,如《凯尔经的秘密》:水彩与壁画风格的镜像,连海盗杀进凯尔斯修道院的场景都很美,加上悠扬的爱尔兰配乐,整部动画片包含了梦、自然与诗意。在富有灵性的画面背后,兼有宗教与救赎的庄严——当然,对于当时5岁的乎乎来说,他暂时还不能领会这些,但片中灵逸的美与音乐他已经完全能够感受。影片结束时,乎乎说:“我还想再听听这段音乐!”

③受这些点滴的启发,美的种子就这样被播种在孩子幼小的心里。这颗种子发芽、生长,慢慢地,他对文具、衣物等也开始有了要求,且品位不俗。

④然而,我仍会受到儿时父母对我的影响,常常会批评他“追逐物质”“心思不在学习上”。但回头一想又觉得,一个进入青春期后主体意识渐强的孩子,爱美之心萌发也是很自然的啊。我自己也热衷于追求美的事物,不是吗?为何就不允许他追求呢?

⑤在我们的生活中,长久以来,美育常常是被忽略的。家长们都拼命致力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准确地说,是不让孩子输在成绩和分数的起跑线上。孩子们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参加各种培训班和疯狂刷题上,在美育方面则近乎空白。

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一件事:儿子的同学给她讲了一则无聊的冷笑话,并说自己还知道很多这类笑话。她让该同学看宫崎骏的经典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电影画面与意境都很美,但他看了一会儿就不想看了。孙瑞雪说:“那一刻我明白了,他的内在没有被唤起感觉 , 他体验不到精神生活的愉悦……如果孩子生命中关于精神的这部分是沉睡的,情感和精神的生命没有被唤醒,那么一些美好而滋养人的东西他是无法感受的。”

⑦美育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浸润。它是餐桌上摆放的精美餐具,是墙壁上悬挂的画,是周末的一场音乐会,是对花、木、鱼、鸟的欣赏,也是一套搭配和谐的衣物。

⑧曾经,很多家长的信条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艺术如果不能当作饭碗,那么它就是无用的、虚无的。如今,教育部已正式发文全面重视和落实艺术教育,综合素质被纳入高校招生范围,重点放在音乐、舞蹈、美术等兴趣特长上。

⑨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⑩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才华横溢、精通学术,他也很难获得更丰富、更有趣味的人生。只有对美有着感知与热爱,内心世界才会更加丰盈。

⑪“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地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我希望这种美好可以伴随乎乎一生。

⑫审美有一个发展过程: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我们这一代家长中的一部分人可以感知美,一小部分人可以欣赏美,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创造美。很多家长本身对审美的认识粗浅,就更别提重视对孩子的美学教育了。甚至在孩子表现出对“美”有追求的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说“臭美”或者“心思不用在读书上,看你今后有什么出息”之类的话。

⑬当然,我希望乎乎对美的追求不限于衣物,而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包括精神方面。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世上有太多值得人们去追寻其奥秘、领略其魅力的事物。同时,物质与精神之美并不相互矛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们完全可以和谐共生,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金钱会应所需而流动,没有匮乏感的成长能够为人提供一种醉心于精神世界的自由!

(文/陈蔚文,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1) 读第①段,简要概括步入青春期的儿子身上产生了哪些变化。
(2) 读第②段,说说艺术气息在《凯尔经的秘密》里有哪两方面的表现。
(3) 读⑤~⑥段,说说“他的内在没有被唤起感觉”的表现和原因。
(4) 读⑦~⑬段,说说作者对于实施“美育”,提出了哪些建议?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 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 如何理解文段的最后一句话?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