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多部聚焦宋史文化艺术的图书近年来持续热销,宋朝美学几乎成为出版领域的“流量密码”。
宋,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名称,而是演变成了艺术文化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宋朝的器物、文化、审美等成就愈发受认可,风雅的宋文化契合了时代精神需求,人们需要将小日子过得更优雅一点。”历史学家吴钩,曾写下《宋潮》《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仁宗》等系列著作,他表示,无论是点茶、插花、宋瓷、服饰的清雅宋式审美,还是繁华街巷的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气息,宋代文明在各方面达到史上一大高峰。
(摘编自《传统文化成“流量密码”,宋代美学缘何历久不衰》,《文汇报》)
材料二:电视剧《梦华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人生活的鲜活画卷,带大众了解到一些几近失传的传统技艺。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
宋人茶事,最为平常,也最为风雅。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可谓空前繁荣。
《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茶具繁多,工艺步骤烦琐,穷尽雅致的“点茶”,却成了宋人饮茶的主流方式。他们最讲究茶汤美如“疏星淡月”,使茶汤泛起泡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这样的茶汤是看得见的雪浪,又焕发着光彩,如“镜中花”“水中月”。
宋人还将茶玩出了“花样”。比如,斗茶。猜测茶叶产地、辨别采茶时间、比拼茶叶质量、比拼点茶技术…这是宋人独有的雅玩,放到现在也别有生趣。传闻,书法家蔡襄与苏才翁斗茶,几个回合还难分胜负。最后一回,苏才翁将泉水用翠竹浸沥过,再拿来斗茶,后来也因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胜出。既要赢,便赢得风雅,赢得有趣。
到了民间,五六个茶粉碰到一起,于闹市、于门前,但凡有兴致,便可就地“开场斗茶”。
要的是尽兴的痛快,风雅的狂欢。
风雅的宋人,把精致刻在骨子里。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里画画,又称“分茶”“水丹青”。颇像西方用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拉花”,但难度更高。茶百戏通过茶与水作画,并能形成纤巧如画的汤纹,而作画的工具又只有一个小茶勺。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画里,也刻在茶里。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摘编自《热剧<梦华录>茶文化上热搜,宋人茶事,慢煮光阴》)
材料三:宋瓷与宋词尤其体现了雅致的极简美学。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有窑场。宋瓷,是因极简而极美的化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廖宝秀从大道至简的内敛美学,解语更深层次的宋人精神文化映照。“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朝工匠逾越了传统五色的界限,在浩渺云烟的沧海山河中,找寻到更为本源的色彩。由此,宋人掌握了朴与拙、素与雅的融合,用特有的简洁造型和淡雅清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
宋代士人则展现出“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魄与人格,他们看重内在自我的实现,兼具书法、绘画、诗词等修养,呈现出文雅、洒脱、有趣的人生。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明月夜,短松冈”的哀伤,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湃,很多流传千古的宋词,无不体现出个人心境与胸怀。
(摘编自《传统文化成“流量密码”,宋代美学缘何历久不衰》,《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