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围绕升学率展开,与升学率密切相关的教育项目不断得以强化。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并明确将升学率从考评学校和教师的指标体系中删除,但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家庭教育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怕累着孩子,二怕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还有家长认为,AI时代随着技术快速进步,人类的工作和劳动将逐渐被机器替代,人类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劳动。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比如对于成功的定义,其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的多少和曝光率的高低。这种导向之下,各路明星占据着网络流量,而那些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的劳动者则备受冷落。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有删改)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村社(社区)、企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全社会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氛围。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工厂、家庭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劳动实践,应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宣传,增强中小学生劳动观念;因地制宜,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落实措施,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机制。

(来源《重庆市綦江区关工委调查报告》2021年,有删改)

【材料三】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从学生成长成才角度看,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清华附中初21级年级组长张彪老师介绍,劳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生产生活中蕴含的智慧。“以全年学农‘劳动+’教育课程为例,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实际劳作中,他们结成一个个小分队,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再比如丈量土地时运用到了数学知识,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也有助于生物、语文等能力的提升。”安徽省合肥市幸福路小学教师江莉娟本是一名音乐教师,出于对花草树木的喜爱,主动兼职了学校的劳动课。除每周固定开展劳动教育外,但凡有空,栽花种草、田间管理、果实采摘等活动她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加入。据了解,围绕师资建设,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加强“专业+志愿”培养,邀请劳动模范、非遗传人、工匠大师等136人担任劳动教育指导师,带领学校教师、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有删改)

(1) 下列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并明确将升学率从考评学校和教师的指标体系中删除,但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得到改变。 B. AI时代随着技术快速进步,人类的工作和劳动将逐渐被机器替代,人类未来不再需要劳动。 C. 家长要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的家务劳动技能。 D.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从学生成长成才角度看,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讲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是劳动教育不被重视的原因。 B. 材料二认为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社会、家庭、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 C. 材料三列举了清华附中、安徽幸福路小学教师以及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的具体做法,体现了劳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D. 以上三则材料写了劳动教育由近年来的被淡化、弱化到现在被全社会重视以及具体做法。
(3) 材料一提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因。
【考点】
新闻、材料类文本; 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1943年冬,日寇侵占中原后,抗战进入了最黑暗、最艰难的阶段。日本在加强军事进攻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侵略。桂林因全国文艺界南迁云集而成为抗战文化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戏剧运动蓬勃发展,周恩来特别指示各抗敌演剧队、地下党组织要学会交朋友,并组织教育群众坚持抗战,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戏剧成为桂林抗战文化城最活跃的部分。

②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田汉与欧阳予倩等成功团结了当时军政商等各界人士,当举办西南剧展的倡议一发出,迅速得到了全国的热烈响应,广东,湖南,广西,江西,云南等1000多人向桂林齐聚,各界代表、文艺团队和社会名流纷至沓来 , 在广西桂林召开了影响深远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史称“西南剧展”。

③1944年2月15日,随着广西省立艺术馆落成,舞台大幕徐徐拉开,西南剧展正式开幕,话剧、评剧、桂剧、歌剧、傀儡戏等多种形式的戏剧表演粉墨登场。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曹禺的《日出》,巴金的《家》,田汉的《江汉渔歌》,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轮番引爆全场。抗日戏剧团结和扩大了当时的统一战线,中外戏剧资料展览开阔了眼界,西南剧展轰动了国内外文艺界和舆论界。为了加强西南各地区团体及全体戏剧工作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巴金、夏衍受任成立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西南支会,会址设在桂林。西南剧展是桂林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摘自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专题片《东方已明   浩歌长存》)

【材料二】

2月15日晚间,“八秩荣光薪火相传——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文艺演出”在桂林启幕。演出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演出地点是具有“中国第一座伟大的戏剧建筑”之称的广西省立艺术馆。

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也是2024桂林艺术节的重要主题。桂林艺术节创办于2022年,是以“山水+”“戏剧+”为鲜明特色,以国际化、年轻态、人民性为自觉追求的“中国式艺术节”,其创办宗旨就是要赓续1944年“西南剧展”光荣传统,深入挖掘桂林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的戏剧元素,与舞台艺术创造性融合,营造桂林特色的戏剧艺术生态,立体展现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无穷魅力和无限活力。2024年桂林艺术节将在“入眼山水绿,满城桂花香”的金秋时节举办,目前各项策划和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各大平台以当下“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节日为窗口,同步开展2024年桂林艺术节相关活动的宣传。

(摘编自广西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站,2024年4月15日)

【材料三】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桂林市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标志着桂林的历史文化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定,显示了桂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具有更高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价值。这些年来,桂林市充分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着力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彰显了城市文化,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丰富了城市的形象,推动了桂林市经济、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

(摘自《解读桂林》,主编文崇礼)

(1) 下列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抗战最艰难阶段,全国文艺界向西南地区迁徙,桂林成为抗战文化城。 B. 随着广西省立艺术馆落成,西南剧展拉开了序幕,戏剧展演如火如荼。 C. 2024年的桂林艺术节是对“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节日的传承和推广。 D. 因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桂林成为首批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城市。
(2) 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①段的首句,连用两个“最”字,强调抗日军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B. 材料一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形象地表现出西南剧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崇。 C. 欧阳予倩《木兰从军》受欢迎是因为女扮男装的情节与抗战背景完全契合。 D. “八秩荣光薪火相传”言简义丰,蕴含了对西南剧展传承80年的自豪之情。
(3) 为彰显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下列举措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年轻人在桂林夜市掀起“创意摆摊”热潮,传递年轻、时尚的生活理念。 B. 农历三月三,桂海碑林博物馆举办“惠风和畅三月三——上巳雅集”活动。 C. 桂林-北海举办“云说壮美·山海相连”新媒体采风活动,壮大“朋友圈”。 D. 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在全市开展2024年度“红领巾讲解员”招募活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人造太阳”主题阅读

【材料一】

①核聚变是一种利用氢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发生融合,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这是太阳和恒星发光发热的能源来源,也被认为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目前,全球有多个核聚变实验项目在进行中。中国作为核聚变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也自主设计建造了多个托卡马克装置,其中最先进的一个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该装置也被称之为“人造太阳”。其运行原理就是在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关于“人造太阳”,我国已经进行了上万次实验,并且多次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近日,该实验又有好消息传来。

②据新华社报道称,12日晚,我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次刷新了人类探索核聚变能源的极限。这台被誉为“人造太阳”的装置,在第122254实验中,成功地让等离子体以高约束模式稳定地运行了403 , 打破了2017年创下的101秒的世界纪录。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领先水平,也为未来建造更高效、更可靠的聚变堆,解决人类能源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物理数据和技术支撑。

(网易新闻     2023年4月20日     有删改)

【材料二】

①高11米、直径8米、顶端飘扬着五星红旗……EAST装置形如巨罐,腹中大有乾坤。

②“EAST集成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条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说,尖端技术“熔于一炉”,体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

③历经7年研发、17年改造升级,如今EAST拥有核心技术200多项、专利2000余项,上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

④回首40多年前,初代装置HT-6B仅能实现等离子体运行,在国际上处于“跟跑”。

⑤路遥而不坠其志。时任所长霍裕平等人分析发展趋势,判断超导将是未来关键技术。经费紧张,他们用两火车皮羽绒服等物资,从国外换回超导实验装置,重新设计改造成新装置HT-7.HT-7运行18年取得多项突破,2003年实现超过1分钟的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我国实现聚变能研究从跟随到并进的跃升。

⑥研制HT-7后,等离子体所敢为天下先,提出建设国际首台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设想,这在国际上尚无先例。那时宋云涛20多岁,出国求学时提及此事,他的外国导师直摇头:“中国不可能建成,你们不具备这个技术。”

⑦“我还没出生时,中国的卫星就已经上天。我们几代人追这个梦,它一定会实现。”宋云涛说。

⑧EAST的成功令人惊叹:2012年,实现411秒2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2016年,实现5000万摄氏度102秒等离子体运行;2017年,实现101秒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2021年,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

⑨据了解,EAST国产化率超90%,80%的关键设备、材料自主研发,控制、加热、诊断等技术世界先进。

⑩自立自强、勇攀高峰,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内核,支撑起中国“人造太阳”的强大内核。

(新华社     2023年5月6日     有删改)

(1) 根据材料内容填空。

(2) 材料一划线句中,新闻作者为什么不用“第12万余次”“稳定地运行近七分钟”等表述,而使用“第122254次”“403秒”这样的表述?请你选择一处加以分析。
(3) 从跟跑、并进到超越,中国科研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追日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科研精神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①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②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1) 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 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 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 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 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 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①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

②针法和绣法:

③承载的文化: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