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日历已成为各类手机的基础工具,人们看日期、识节气更加便捷,不必观太阳东升西落,也不用看月亮阴晴圆缺,甚至不用打开手机就有自动提示。久而久之,人们忽略了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的生产生活常识。一方面,二十四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庄稼等随气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民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保持着紧密联系。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选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代价值。
(选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材料三】
最震撼心灵、感动国人的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别出心裁地采用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这一视频短片从每个节气遴选一种代表性意象,在故宫、长城、天坛、中国壮美山水和人文景观映衬下,配以唯美、动感的冰雪画面依次亮相,引用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释意,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美学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选编自唐志强《研究二十四节气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