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天下共明月

卓然

①月到中秋,人们总会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苏轼独坐雪堂饮酒赏月,吃着自己制作的小月饼,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给后人展开了一个怅恨无限却又万象晴明的空间。

②在我的家乡小镇上,很少有人能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妙旨幽深的诗句,但人们知道怎样以自己的方式与天下共明月,那是小镇人浓浓的文化情结,是属于小镇人的精神财富。

③走进八月,就要开始打月饼了。把软高粱穗子削掉,把甜甜的高粱秸铡成小段儿,用大锅煮,把煮过高粱秸的水在大火上熬。熬成黏黏的、甜腻腻的糊状,那是“饭”。“饭”是自己熬的,核桃、红枣是从自己家树上打下来的,芝麻、瓜子是自己家地里种的。打月饼所有的原料几乎都是自己生产的,这就叫自食其力吧。

④小镇上打月饼的总领是五爷。五爷邀请小镇的师傅们来他院子里,把秸饼、红枣、核桃、花生等原料捣碎,连同青红丝、饰、冰糖掺和到蒸熟的白面里,用麻油搓成酥酥的月饼馅儿。

⑤在做月饼馅儿的同时,也要做好月饼皮儿。把面、饬与麻油掺和到一起,在大案子上揉搓摔打。特别重要的一个动作是“提”。把面提起来,猛猛地摔下去;再提起来,再猛猛地摔下去。如此反复,直到把“饬和面”提溜到如胶如漆,如瓷如玉。那个“提”的功夫是做月饼的重要程序,名叫“提糖”。所以在我们小镇上,月饼就另有了一个很乡愁的名字:提糖。

⑥“提糖”馅儿做好后,团成一个个青核桃大小的馅团,用做好的月饼皮包起来,放到梨木雕花的模子里,拿木槌用力往模子里打。只有用力打出来的提糖才会没有瑕疵,才会有清晰的花纹和文字。这就叫“打提糖”。

⑦提糖是用力打到模子里去了,怎么脱出来呢?把梨木雕花模子的四个平角放在大案子上依序轮番磕。砰!砰!砰!……远远听着,犹如长安捣衣声。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周遭是清晰的瓦楞,中间端端正正的四个字:中秋月饼。两旁两朵牡丹,寓意花好月圆,荣华富贵。

⑧烤提糖在院子中间的廊厦底下,烧的是梨木、柿木、杜梨木、枣木、桃木和杏木,只有果木烤出来的提糖才是正经味儿。鏊子在下边烤,盖子在上边熏。一烤一熏,上下夹攻。熏烤出来的提糖不变色,不变形,模样端雅,品相娴静,莹如蜜蜡,玉色含章。

⑨小镇上有两种月饼,一种是五爷院子里打的,上边尽管有“中秋月饼”四个字,但我们却习惯叫“提糖”;另一种是各家母亲蒸的,没有别名,单叫“月饼”。

⑩母亲蒸的月饼一个五层,每层原料各异,味道不同。月饼并不一样大,最大的如初升明月,最小的像寿桃,蒸熟之后的月饼一套五个,摆起来像一座小小的白塔。母亲蒸的月饼,既可以品尝,也可以欣赏,还可以当饭吃。如果把提糖比作一章赋,母亲蒸的月饼就是一首诗。母亲蒸的月饼,不但有提糖应有的味道,还有新麦香和伏面香,还有伏面的白,以及母亲的巧和母亲的自出心裁。要讲风味,母亲蒸的月饼才是我的家乡地地道道的中秋风味。

⑪中秋节送“提糖”是敬意,只有小辈送给长辈。给岳丈,给祖父和外公,给婶婶、姨姨和姑姑。在我们小镇,有那么一个人,人们在过节的时候都会记得他,记得给他送一个“提糖”,或者送一角“月饼”。那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介寒微的教书先生。我们小镇上很少有人奢望先生把孩子推出龙门,只要孩子能识几个字,能看住“门户”,就全凭了人家教书先生。尊师重教,是风尚,也是传统。

⑫尽管这些都是八月十五送的,却不能叫“送十五”,只有母亲蒸的月饼送给女儿才叫“送十五”。把母亲蒸的“月饼”从大到小摞到篮子里,还会放些核桃、柿子、枣儿、嫩玉茭、毛豆。女儿家里虽然也有这些东西,但是父母却总想着把一整个秋天都送给女儿,送给女婿,送给外孙。

⑬除了给女儿“送十五”,母亲会把月饼切成一角儿一角儿,送给左右邻家。其实我们并不叫送,用一个“送”字,没有意思,不近人情。我们叫“花”,给左邻右舍“花月饼”,文雅,悦耳。别说乡村少文化,几千年的乡愁,几千年的文明,都沉沉地裹在一个灿若锦绣的“花”字里。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会对邻家婶婶说:尝尝俺家的月饼吧,蒸得不好,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两句:哎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呀!一角月饼一句话,小镇的小巷里就像刮起了一阵春风,小镇的天空也像飘浮起了一片带春雨的轻云。

⑭一家“月饼”几家尝,几家“月饼”一家尝。咬上一口月饼,把中秋的欣悦和明月播撒在人世间的光华,一起咽到肚子里。一角月饼,殷殷多情,浓到千年万古化不开。

(1) 小镇人用哪些方式过中秋?
(2) 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第⑬段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简要赏析。
(4) 选文以“与天下共明月”为题,有什么好处?
(5) 在语文活动课上,小明建议将这篇文章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外补充阅读篇目,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下面的单元目录和单元导语,帮助小明写明理由。

目录

单元导语

1、社戏/鲁迅

2、回延安/贺敬之

3、*安塞腰鼓/刘成章

4、*灯笼/吴伯萧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考点】
散文;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烟花易冷亦璀璨

①火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打铁花,作为中国民间浪漫而勇敢的绝活,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8年被国务院及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直到甲辰龙年春节才第一次看到打铁花。

②平时由于工作关系,很少有时间全家出游,哪怕是近距离的一日游。今年春节,我和先生决定抽空带孩子出去玩一次。说来也是巧合,翻看朋友圈时,我看到一位人美心善且有才华的同事全家去临沂琅琊古城玩,看照片就觉得很有吸引力,当即决定亲身体验一番。

③于是,我们一家四口驱车来到琅琊古城。先是在外围转一圈,觉得“其貌不扬”。既来之则安之,加上门口络绎不绝的人群,都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排队买票。不提前做功课,不上网搜攻略,一家四口就是在古城里边走边欣赏,俩闺女的嬉笑打闹,足以证明,我们来对了。

④就这样,我们跟随大多数人的步伐,不知不觉到了表演打铁花的场地。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早就见过铁匠打铁时溅起的铁花。我被挤在人群中,看到那么多人围观,心里不禁发笑,这么多人,真是没见过世面吗?

⑤不远处,可以看到三组工作人员正在做准备,每组两名,有的在看时间,有的在整理装备,我甚至看不清他们的模样。随着人群中不约而同的倒计时声,我顿时也觉得十分期待了。“十、九、八、七······三、二、一!”顿时,我被绚丽夺目的铁花惊呆了,也为自己刚刚的无知感到无地自容。

铁花如流星般划破夜空,又如金雨般洒向大地,引得现场游客啧啧称赞。不等这光雨落下,打铁花的师傅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只见一片冲天的火光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又落下来,接续不断。点点星火如同种子一般,在夜空中散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古城共同见证岁月变迁。

⑦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赋诗,生动描绘打铁花的情景:熔炉镔铁盈洪炉,绝技之巧天下无。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珠。

⑧炽热的铁水,温度高达1600多度,手艺人需准确判断其温度,快速而敏捷地完成一系列动作:舀铁水、抛向空中、奋力击打。抛得足够高、打得足够散,铁花才能足够美。代代匠人对细节的严谨把控和全身心的投入,成就了“铁花”璀璨千年的光芒。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们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个无畏的勇士。

⑨我们都欣赏到了巧夺天工的铁花,却不知道打铁花的人是谁,甚至不知道性别、年龄,也不知道他们累不累,会不会被烫伤。由于距离很远,他们甚至听不见我们雷鸣般的掌声,更看不见我们每个人脸上的惊叹和敬佩。但是,他们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只为精准打出更绚丽更夺目的铁花。

⑩持续半小时的打铁花结束了,我却回味无穷。我们普通人何尝不是在“打铁花”?我们也许是一位职员,努力工作、经常加班,甚至彻夜不眠,只为保障某大型活动顺利开展;我们也许是一位外卖员,风雨兼程、尽力奔跑,遇到路人落水等突发状况,仍然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挺身相救;我们也许是一位环卫工,起早贪黑、辛勤工作,遇到冰雨大雪等恶劣天气,更是冲锋在前,甚至顾不上吃一口热饭,只是为了尽早地给大家出行带来便利。

⑪我们都在“打铁花”,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甚至一直都是寂寂无闻。烟花易冷,铁花亦然。然而,每一个人并不会因此放弃,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都在踔厉奋发,各自努力,打出属于自己心中的“铁花”,为这个世界献上一份色彩,让生活因此不再单调,总能呈现五彩缤纷的美好。

(选自《学习强国·新潮副刊》,2024.3,有删改)

(1) 梳理文章脉络,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心情

翻看朋友圈

不屑

看到打铁花的场景

(2) 下列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铁花如流星般划破夜空,又如金雨般洒向大地,引得现场游客啧啧称赞。

(3) 请仿照示例的句式,结合第八至第九段进行仿写,再现“打铁花”的场面。

【示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 如何理解题目“烟花易冷亦璀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

①人们常常把一些小事抛在脑后,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我们可以试着忽略,但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一点一滴形成一条链子,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

十一岁

②初冬的早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充溢着暖暖的灯光的厨房便成为世界的中心。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窗外大扫帚掠过地面的唰唰声,接着在屋里往往会有“啪”的一声,因为妈妈常会在经过小仓库时碰掉一两个玩具。然后我能想象到腰椎不好的妈妈绝不会弯腰,而是蹲下来,拾起掉落的玩具,摆回原处。她会迈着花仙子般轻盈的步伐进入厨房,当然不是那种小精灵了,应该是睡美人的精灵婶婶。

③水龙头的流水声,燃气灶被拧开的声音,盖上锅盖的声音,水被煮沸的声音……掀开锅盖,水汽弥漫,犹如精灵山谷的密林晨雾。水被倒进碗里,是山谷绝壁上飞流直下的瀑布,蒸腾着“白烟”,激荡着水花。然后是磕鸡蛋的声音,打蛋时碗筷撞击的声音。突然,一切声音戛然而止。一秒、两秒、三秒,筷子缓慢搅水的声音渐渐传来,我松了一口气。想象到前几秒,鸡蛋沿着碗壁滑入水中,像一大束阳光徐徐流下来,渗入透明的泉水中。鸡蛋几乎是在一瞬间转化成一团团软绵绵的淡黄色云朵,飘来飘去。我咽下口水,半眯眼睛,沙发左端的爸爸像一个魁梧版的“长妈妈”,摆个大字,睡得正香。爸爸的胃病没养好前,妈妈每天早晨都会给他冲一碗鸡蛋。我想起爸爸的手总会在严冬中被冻出几道小伤口,他站在柜台里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弄玩具上的小轴承的画面,我永远也不会忘。

④我们的路上有对彼此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还有对社会的责任。

⑤沙发上的那个孩子翻了个身,缩回了在爸爸啤酒肚上取暖的脚,又酣然入睡。

十五岁

⑥雨,又是雨。秋夜本该是爽朗惬意的,可是今天例外。车窗外,一棵棵法国梧桐缓慢地向后移动,黄绿参半的叶子在冷冷的夜雨中显得格外诡异。路灯点点昏黄的光悬浮在空中,商场的广告牌在远处发出刺眼的白光和红光。我能清楚地看到车前的每一滴雨珠,在灯光和黑暗交接的地方,凭空射出了一簇簇的白色蛛丝。雨声、树叶声、鸣笛声、汽车驶过水层的声音无一例外地从窗外闯进来。

⑦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盖着外套,刚脱下来的,有点湿。“妈——我鞋都湿了!”我懊恼地抱怨。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她刚松开的手又搂紧了我。“快脱了!脚不能沾凉水的。都多大了,鞋湿了还不知道自己脱吗?”我只得磨蹭着双脚将两只鞋踹掉。“也不知道北京下雨了吗……”妈妈又开始皱眉了,她平常没表情的时候,额头两眉中间也会有凹痕,现在更深了。“你哥当时走的时候就没带伞,也不知道记不记得买把伞。”我还没说话,爸爸突然回答说:“你有什么可担心的?一个男子汉还怕淋点雨吗?”说着掏出了手机递过来,“你要是实在担心就打个电话问问吧。”我接过手机,解开锁屏,刚准备按下拨号键,突然发现主页面的时间显示栏下面有每日的天气预报。“多云转晴,温度7℃~12℃,1~2级西风”,它显示的所选定预报城市不是我们的城市,而是北京——哥哥上学的城市。

⑧原来每个人的路都承载着他人的期待,你走每一步都牵动着爱你的人焦灼的目光。

⑨一条未查看的短信被我点开,上面说:“爸,晚上有雨。”

⑩……

⑪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但有时候,开始也是结束,而结束恰恰又是开始。

⑫梭罗说: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

(节选自裴鸽的《选择存在》,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1)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到“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是因为“十一岁”这个片段让“我”感受到了“责任”和“爱”,“十五岁”这个片段处处传达出家人间的“牵挂”“爱”和“期待”。这些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会让人终生怀念,所以这两个片段被“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B. “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本能地”意思是不知觉的、无意识的,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自然而然,已成习惯,表现了母爱之深。 C. “爸,晚上有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呼应上文对雨的描写;暗示哥哥一直关注家乡的天气情况;表现了哥哥对家人的牵挂和爱。 D. 文末说“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文章写了记忆中的关于妈妈的小事有妈妈为睡梦中的家人做早餐;妈妈要帮“我”脱被雨淋湿的鞋子;雨天,妈妈牵挂并担心远在北京的哥哥有没有伞;妈妈短信提醒远方的哥哥晚上有雨。
(2) 选出与梭罗的“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这句话在本文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     ) A.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B.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余秋雨《洞庭一角》) C. 孩子们懂得了怀念:以往的铃声,它到哪儿去了?惟有一点是确定的,它随着记忆走进了未来。(史铁生《庙的回忆》) D. 一旦作出决定,实际上便坠入了一股巨大的洪流之中,这洪流会把你带到一个你作决定时从来没想到的地方去。(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粽叶飘香时   

熊代厚

A.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端午到了。

②街上的摊点开始吆喝起各式各样的粽子,商场的大楼挂满了斑斓的条幅,营造着端午的氛围。我穿行于这节日的森林里,开始想念故乡的粽香。

③故乡在一个遥远的乡村,门前有一条蜿蜒的小河,两边是连绵的青山。河水清澈,映着青山和白云,河边长着极茂盛的芦叶和苇草。

④为包出最好的粽子,母亲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去河边采芦叶和苇草。她起得很早,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赶着芦叶挂着晶莹的露水。芦叶细长锋利,母亲的脸和手常被划破,但她并没有在意。

⑤选上好的糯米,先要泡上一宿,然后堆在一个大铁脸盆里。青青的芦叶和苇草放在旁边,闪着亮光。

⑥母亲系上围裙,坐下来,左边是芦叶和苇草,右边放着糯米。她熟练地将两张芦叶交叠在一起,然后在右手握成一个斗形,左手抓半把糯米,轻轻地一松手,把米填进去。约莫加到一半时,将准备好的红枣或是红豆,或是一块咸肉丁放入,接着,在侧面再插入一片芦叶,然后继续加糯米直到装满斗形,用拇指轻压一下,粽子就变得严实。

⑦米全部填好了,她折过侧面的芦叶来封口。B.她的嘴里含着苇草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拉,一扣,一结,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和优美。

⑧包好的粽子以8个为一组,被拴在了一起,再一排一排地挂起来,沉沉实实的,等待着下锅。

⑨天暗了下来,粽子全包完了,一个个饱满而结实。看着眼前的粽子,母亲的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她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个地放入锅中,密实而紧凑。她在上面还要压一块重的小青石,防止水滚开后,粽子浮起来煮不透。

⑩灶膛里放进早已晒干的树根,熊熊的火焰开始“舔”着锅底,发出呼呼的声音。大火把锅里的水煮沸后,母亲改用温火慢慢煮,不然,粽子会爆馅。她不时地去灶膛加柴或是减柴,时刻检查锅里的水。

⑪白白的雾气开始氤氲起来,慢慢地飘出浓浓的芦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味。两个时辰后,撤掉柴火,让底火来闷。一勾新月挂上树梢,滑嫩芳润、清香醇厚的粽子终于新鲜出锅。

⑫那一个晚上,村子里每家都在煮粽子,粽子的清香从每一个角落飘散出来,弥漫着院落,沁润在心里。

⑬粽叶飘香的日子,另一件值得巴望的就是吃鸭蛋。

⑭母亲选一个结实的瓦缸,先在里面装满了黄泥,然后加粗粒的盐和花椒,倒一点白酒,把它们搅匀。然后挑出最好的鸭蛋,把它们洗干净,在每一个蛋上小心地糊上一层层薄薄的黄泥后,整齐地放进缸里。

⑮腌鸭蛋,时间太早,等到端午会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够入味。母亲把时间把控得正好,她腌的蛋咸淡适中,剥开,红黄油的淋漓,吃在嘴里,沙朗得很。

⑯鸭蛋是和粽子一道煮的,需提前拿出来,不然时间长了会全部爆破。她把白净净或绿粉粉的鸭蛋用冷水浸一下,干了之后,在上面涂上红黄的颜料,然后装进一个小小的络子里,给我们姐弟挂在胸前。

⑰这个小小的络子是用彩色皮筋结的,专门用来装鸭蛋,大小正好。村里的每一个孩子的胸前几乎都挂着一个鸭蛋,大家见面了,一个个捧着相互撞击,谁不被击破,就是胜者。

⑱家里的鸭蛋更多的是拿到街上卖,换一些油盐酱醋,挂在胸前的常舍不得吃。吃的时候很小心,先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壳薄明晰,玲珑剔透,我们用它来装萤火虫。

⑲夜色降临,小伙伴们都出来了。在树丛里,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我们伸出手掌,轻轻捏入拳内,手心的亮光便闪烁不定。

⑳我们小心地从蛋壳破口将它送入,一个蛋壳可以装十几只。最后用蛋膜粘口水糊住蛋口,分明就是一盏小小的灯笼。我们提着它,穿行于村口巷尾、田野麦场,那一丝丝忽明忽暗的光,引得我们小小的心柔软而温暖。玩累了,放在枕边,看着看着,一起潜入了梦乡。

㉑故乡像一场清远的梦,童年也早离我远去。如今的市场里各种粽子琳琅满目,招揽声不绝于耳。鸭蛋更是随处可见,它们常有着精美的包装。可无论是粽子还是鸭蛋,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选自《春风花草香》,有删改)

(1) 作者说:“我穿行于这节日的森林里,开始想念故乡的粽香。”阅读文章,看看作者围绕这份想念写了哪些事情,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仿照表中示例 ,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2) 圈点批注是阅读时常用的方法,请你为文中划线的A、B两组句子,从语言特点、行文作用、描写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批注。

A.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端午到了。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她的嘴里含着苇草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拉,一扣,一结,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和优美。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人认为:第③段宕开一笔转而写“故乡”,影响了前后文段的连贯性,应该删去。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 阅读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对这两处文章结尾加以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的结尾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