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 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 《经典常谈》中说最初记录歌谣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那么是因为什么呢?
【考点】
《经典常谈》;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小圳同学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以读《经典常谈》为例,摘录了两段选文,展示了如下多 种阅读方法,请跟他一起完成分享。

【选文 A】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   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选文 B】

《史记》,汉司马迁著。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 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   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 处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 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 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 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 大。

(节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有删改)

◇浏览“扫”读(浏览目录、序,初知结构和内容)

◇兴趣“引”读(不依序阅读,选择感兴趣的章节先读)

◇按需“点”读(选准探究点,自主研读、以说促读)

(1) 浏览本书的目录、序,指出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书编写顺序:按照传统的史、经、集、子的先后顺序编写,并将文字学放在最前面。 B. 读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C. 今之经典阅读较古学经典阅读有进步,但没有传诵的原因:未经整理,读起来难度大。 D. 朱自清认为《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一类原因:“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 不着别的;“国学”有太笼统的毛病。
(2) 阅读选文B,小圳发现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对于他写作《史记》有着很大的帮助,请你加以分析,并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受到的启发。
(3)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通过十三节课,给同学们进行了经典著作阅读的入门指引。小深活动组想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请结合上面的二则选文材料,针对《诗经》或《史记》帮小深他们组设计一个阅读探究专题,并说一说你将如何展开探究活动。

①阅读探究专题:     ②探究活动设想:

名著导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