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正式印发,该实施意见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方面,《意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高校逐步实现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课后服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加强体育家庭作业设计,鼓励家庭制定学生课后和节假日体育锻炼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锻炼各1小时。

(摘自《南方日报》)

【材料二】

图1:青少年除体育课外每天锻炼时间走势

【材料三】

①深圳此番出台的规定,无疑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保证了充足的体育课时。然而,该规定也引发了热议—“每天一节体育课”会不会太多了?

②“如果不是每天都有体育课,学校很难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根据我们目前的统计,全国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学校不到6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

③对于小学和初中增加体育课时,受访家长和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支持。近年来,中小学生久坐少动引发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业内专家认为,开足体育课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④“孩子们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导致近视率、肥胖率越来越高,慢性病、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研究员黄镇敏说。

⑤业界专家普遍认为,体育运动能给孩子学习带来积极影响。深圳市福田区新沙小学校长陈志华说:“脑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是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水平的关键途径。爱运动或习惯健身、每天活动量大的孩子,各方面能力表现都比较突出。”

(摘自《澎湃新闻》)

【材料四】

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课时有了,如何上好,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报道中就有专家对体育教师配足配齐的问题提出了担忧:“这个制度出台后,可能出现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体育教师配足配齐问题至关重要。”这背后涉及长久的相关教育资源的欠账,加速补齐资源短板,是把体育课真正上好的一个基础。

②同时,在重视体育课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纠偏风潮的今天,也确有必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比如,就在前几天,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把体育学科由副科教学变为主科教学的建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开答复表示,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各科目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彼此间不能替代,同时各科目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这种回复是得体的,也是一种警醒:无论什么课程和学科,都需要得到基于教育规律的科学保障,而不是随意地划分为主、次,被功利化地进行“重要”和“不重要”的排序。体育课的强化,更不应该被理解为是以对其他课的弱化为基础,而是回归它本就应该有的地位。

③还要提醒的一点是,体育课时增加了,社会教育观念的改变也要跟上。会不会出现学校体育课时增加了,课后的补课时间就变多了?一门课的重要性,是不是只有通过纳入考试来证明?如何真正认识体育课的价值?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思考并在行动中给出答案,家长和整个社会也要有观念上的触动。当教育改革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实现“同频共振”,才能尽可能达致理想的教育效果。

(摘自《光明网》)

(1) 《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24年春季学期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学校必须按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对此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小学生久坐少动引发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这一规定体现深圳市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视。 B. 《实施意见》出台基于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脑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是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水平的关键途径,运动的孩子,各方面能力表现较突出。 C. 爱上体育课的孩子再也不用担心体育老师“生病”,重视体育课这一规定重在维护体育老师的合法权益与地位。 D. 《实施意见》出台能有效规范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保障体育课时不被占用。
(2) 从材料二数据曲线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请至少概括两条。
(3) 结合材料,谈谈深圳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系列举措的必要性。
(4) 结合材料四,谈谈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政策,还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考点】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结束校内活动,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一起走进博物馆,深入"爱国主义"实践。请你完成任务。材料一:

浙江自然博物院

活动名称:一抹中国红,共创中国图

活动形式:互动实践

活动内容:志愿者带领参展者去学校植物园采摘树叶,回到展览馆内后,由博物馆老师进行讲解,最后将采摘回来的树叶剪切粘贴到中国地图的模板(纸质)上,制作属于自己的中国地图,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浙江博物馆

展览名称: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展

展览形式:文物、图片、视频

展览内容:一张张满载历史印迹的珍贵图片、一件件充满家国情怀的珍贵文物、一幕幕展现革命史实的珍贵影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浙江人民经过浴血奋斗取得浙江解放的光辉历程,展现了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革命精神。

材料二:

    (数据来源:猎豹用户研究中心)

(1) 同学们对材料二中的图1进行了分类整理,请选择合适的选项,分别填入图1左侧方框中的①-③处,每处限填一项。

    A.他人影响  B.兴趣动机 C.被动选择

 ②  ③

(2) 请你写下从材料二图2中得出的一个结论。
(3) 请从下列两位游客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特点,为他推荐合适的博物馆,并说明理由。

A.10岁, 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 B.70岁,退伍军人,爱好革命历史。

(4) 杭州市想更好地推动全民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在"市长留言板"上提出三条合理可行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中国的航天事业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校准备举办“科技创新成就展”,请你参与。

【材料一】

①过去一年里,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勇攀高峰,逐梦太空的脚步行稳致远。中国航天正不断书写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我国迈出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月15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100天行驶距离突破1000米。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意义的进展,彰显出中国航天的创新自信。

③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2021年3月,嫦娥五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3周年之际,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与此同时,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

④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访客”。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访客”。多次出舱、太空授课、在轨实验……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

(摘编自冯华   余建斌《中国航天筑梦苍穹》,《人民日报》2022年4月25日)

【材料二】

①“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满。接下来的2022年,如何乘势而上,持续发力?

②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过去一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09%。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筑牢根基,也要夯实人才基础。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

③为更好地凝聚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狠抓改革落实落地。

④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国家将着力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的参与,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加强参与度、话语权。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同时,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摘编自杨舒《2022年,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光明日报》2022年2月26日)

【材料三】

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集体亮相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第一次出征太空,感受如何?

邓清明:作为航天员,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态。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为梦想而坚持,为事业而奋斗。当确定我为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时,我的内心十分平静,想的更多的是珍惜机会、扎实训练、不辱使命,做一个让组织放心、让乘组放心的人。

问:作为空间站建造期间载人飞行任务的最后一棒,你们的任务有何特点?为了这次任务,你们是如何训练的?

费俊龙:在为期半年多的飞行中,我们要进行更多的在轨试验,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维修,尤其是出舱任务将更加繁重,路径将更加复杂。因此,我们在地面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通过训练,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好这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棒。

张陆:有一个信念始终在我的心头萦绕,那就是飞天,为了个人的梦想飞天,为了民族的梦想飞天。

问:您如何评价你们乘组?

费俊龙:我们乘组飞行本领一直保持在青春状态,我们的心理更加稳定,配合也更加默契。相信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我们一定能够行稳致远,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

(摘编《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9日,有删改)

(1) 展会请你做讲解员,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我国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探究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3) 以下这幅图是小文为“天宫课堂”设计的宣传海报。为了庆祝神舟十五号返航,你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也设计了一张宣传海报。你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黄河治水英雄

中国的大河都向东流。这是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造成的,西边是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黄河、长江都发源于此,然后容纳百川,浩浩地东流入海。

这两条大河总是发洪水,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大事就是治水。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中华大地连续出现特大洪水,给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夏部族人民带来重大灾难。

部落联盟首领会议决定,由素有治水传统的夏后氏部落的首领鲧治水。鲧采用“水来土挡”的办法来治水,但由于洪水太大,治水多年没有成功。接着,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

禹吸取了前辈治水失败的教训,以水为师,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水方略,通过疏通河道,排洪入海。在治水过程中,禹还发明和使用了不少先进的治水工具,如用“准绳”“规矩”等勘测河势地形,作为疏川导滞的依据。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平定了经年不息的洪水。

(选自2022年7月19日《河南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

情感

诗句

抒发思乡之情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寄远》(其六)

隐含求仕情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

寄托万丈豪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材料三】

10月30日上午,黄河标志(如图)和吉祥物在黄河博物馆正式发布。由九条指纹组成的黄河标志,寓意中华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整体图形呈天圆地方之势,构图稳健有力。由九层涡形指纹组成的“几”字形代表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内嵌“人”字则寓意黄河是充满活力、孕育文明的母亲河,彰显九九归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理念,凸显“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本思想。黄河标志总体呈现黄色系,代表黄河、黄土、黄种人。九层涡形代表黄河流域九省(区)“黄”字取九鼎纹样,彰显重大国家战略、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河”字结合“九曲黄河”体现了黄河主题,体现了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突出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 下面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黄河发源于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由东往西流,容纳百川,流入大海。 B. 夏后氏部落首领繇采用“水来土挡”的办法治理黄河,治水多年没有成功。 C. 禹吸取了前辈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水方略治河。 D. 李白常将黄河写入诗篇,借黄河抒发思乡之情,述说求仕之愿,寄托万丈豪情。
(2) 请你从材料二中选一句与教材《黄河颂》的朗读感情基调相似的诗句,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3) 请你结合材料三分别从内容、构图、寓意给大家介绍黄河标志。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