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历史上森林茂盛、水草丰美、鸟兽繁多,曾是清代木兰围场的中心地带。但由于开围放垦、连年战争和山火不断,新中国成立前,塞罕坝逐渐退化成黄沙遮天蔽日的高原荒漠。1962年秋天,369名第一代建设者迎着滚滚寒流,在白雪皑皑的塞罕坝吹响“向荒山要树”的战斗号角。经过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的“绿色接力”,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建场前的11.4%提高到80%。三代塞罕坝林场人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用汗水浇灌出绿波涌动的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海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改善了塞罕坝及周边地区的小气候,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1万吨,生产氧气55万吨。如今的塞罕坝,四季美如画,然已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林的世界、花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塞罕坝——“华北绿宝石”,名fù其实。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然                  名fù其实

(2) 文中划线的“遮天蔽日”“绿波涌动”分别属于短语和短语。
(3) 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
1962年秋天,369名第一代建设者迎着滚滚寒流,在白雪皑皑的塞罕坝吹响“向荒山要树”的战斗号角。
【考点】
常用易错字字音;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主谓句; 并列短语; 主谓短语;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性学习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副写艺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摘自梁衡《壶口瀑布》)

(1)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chuān)                 乘而进 (xì)            折返回(yū) B. 钻石缝(mì)               过(tǎng)                 亮晶(jīng) C. 如丝如(lǚ)               在(zhào)                 入(xiàn) D. (nà)                      容(qiān)                 各(zhòng)
(2) 文中画线语句的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 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 B.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 像一曲交响乐,一副写艺画 D. 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综合性学习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