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的变化,暗示了追求者一再追寻的执着。 B. “宛”字是仿佛、好像的意思,描绘出伊人的美丽,表达了主人公的愉悦心境。 C. 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D. 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含蓄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意。
(2)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请结合《蒹葭》中的诗句,说说该手法的好处。
【考点】
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诗歌鉴赏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导学二 [欣赏《诗经》]和小文、小明一起读《〈诗经〉二首》,参与下面两个学习活动。
(1)  “荇菜”与“蒹葭”。

参差的荇菜,苍苍的蒹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诗的世界。请和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现场。

小文:你们发现了吗? 两首诗中都反复出现了两种植物,那就是荇菜与蒹葭。

我:是的,就拿《蒹葭》来说,“蒹葭”在诗中的出现呈现了这样的规律:  。

小明:哦,这就是《诗经》多采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

小文:这种形式会不会显得诗的内容重复、拖沓呢?

小明:我觉得不会,因为从内容上说,诗中每一章的意思是有变化的。 比如《蒹葭》中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之沚”,地点的变化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我:是的,在《关雎》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  。

这些富于变化的内容使诗意静静流淌。在朗读《关雎》时,“重章叠句”的形式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小文:“重章叠句”带来了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富有民歌民谣的“国风”气息!

(2)  “淑女”与“伊人”。

在采摘荇菜的现场,在蒹葭丛生的水岸,两个美丽的身影浮现,一位是“淑女”,一位是“伊人”。请根据“任务指南”自选角度,展开小组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写在“小组报告”中。

小文:两首诗中的“淑女”和“伊人”,都带给人美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个形象?

小明:我更喜欢内外兼修的“窈窕淑女”。

小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伊人”。我看不清“伊人”的样子,也不知道“伊人”是谁,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仍然成了经典名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是为什么呢?

小明:那就让我们组成“伊人”组和“淑女”组,来分别探讨一下吧。嘿,你们加入哪一组?

我:我加入(      ) 组,我们的组员有(      ) 。

“淑女”组任务指南

1“君子”和“淑女”这两个称谓是不是别有意味? 可以据此展开思考。

2“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既惆怅又快乐,你怎么看这种有点矛盾的情感?

3写一个富有魅力的形象,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文中有虚写的追求过程吗? 你怎么看存在于想象中的追求呢?

4期待你富有创见的其他发现。

“伊人”组任务指南

1感受“伊人”的魅力,首先要理解诗的意思,看看诗中“伊人”的追求者是怎样追求“伊人”的。

2发挥你的想象。想象中,你听见了什么? 你又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能触摸到什么?

3那些无比渴望却又永不止步的追求,可以是对爱情,也可以是对其他事物。展开多角度的思考,诗就变得更有趣了。

4期待你独到的发现和见解。

小组报告(      )

诗歌鉴赏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