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科学认识乳糖,倡导健康饮奶”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①乳糖是一种天然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刚出生时,母乳是大多数宝宝唯一的能量来源,而母乳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就是乳糖。初生婴儿通常具有丰富的乳糖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人的乳糖酶活性会降低,从而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②《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指出,乳糖与其他糖相比可以更好地促进钙吸收和支持肠道健康,哪怕是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人群,也无需盲目回避牛奶中的乳糖。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教授进一步强调:“基于用进废退的理念,过度回避乳糖可能会使身体适应乳糖的耐受力退化,加剧乳糖不耐受症状的情况。”
(选自“荆楚网”2024年5月22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乳糖不耐受者无法吸收吃进去的不能被分解成单糖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会被细菌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以及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专家说,气体的聚集会引起腹胀等症状,未被消化的乳糖及其发酵产物则会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流入肠道的水分增加,从而引发腹泻。
②医学上,乳糖酶缺乏可以分为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和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是乳糖酶的数量、活性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引起的,多见于7—8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各种疾病造成小肠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活性低下,多数是暂时性的;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因为某些人机体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乳糖酶缺乏,这一种类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5月17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然而,由于对乳糖存在认知误区,很多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乳制品采取盲目回避的态度。再加上遗传、饮奶历史、习惯等影响,我国居民饮奶量普遍较低。《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乳制品平均摄入量不到推荐量的1∕10。
②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表示,乳制品具有任何食物都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为科学引导公众饮奶,帮助国民养成饮奶好习惯,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工作组编制“共识”,强调乳制品和乳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澄清公众对乳糖的误解,同时为乳糖不耐受人群提供实用的饮食和健康建议。
(选自“新华网”2024年5月16日,有删改)
【材料四】
①一喝奶就腹胀、腹泻怎么办?
②在《“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中关于“加奶”的表述:“奶及奶制品营养丰富,可提供优质蛋白质,是钙的良好来源。充足摄入奶及奶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尤其有利于肌肉和骨骼健康。营养专家建议每天摄入300—-500ml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实际摄入量远低于推荐量。”
③然而,一喝奶就感到腹胀、腹泻。这是不少人喝奶后的感受。专家表示,这或是乳糖不耐受或是蛋白质过敏,专家建议,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择无乳糖、低乳糖奶或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如果是对奶中的蛋白质过敏的话,专家建议,可以将奶煮开后再用文火煮10—15分钟,过敏原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破坏,减轻喝奶后的不适反应。
(选自《羊城晚报》2024年5月21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