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哑巴表叔

赵攀强

①我时常想起哑巴表叔,做梦时还会梦见哑巴表叔。可以说,哑巴表叔是我童年时代最喜欢的人,因为他对我太好了。

②在我心目中,哑巴表叔是村子里很有本事的人。他个子在一米七五左右,满头黑发,浓眉大眼,口鼻方正,身板硬朗,步履矫健,活脱脱一位美男子,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不会说话。

③父亲生前常对我说:“你哑巴表叔要是会说话,可不得了,那简直就是百里挑一的人尖子了,你看他啥不会?”父亲说的一点也没有夸张,哑巴表叔确实太能了,乡下的农活,他没有不会的;山里的手艺,样样都难不倒他。

④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肯定少不了哑巴表叔,这不光是他劳力好,主要因为他是“大厨”,也叫“掌勺”。他的厨艺精湛,只要是他过手的席面,总是风卷残云,人人称赞。每次见到我,不管再忙,他都笑得合不拢嘴,伸手把我拉到他的身边,不是往我口里塞进肉丸,就是朝我兜儿里装进花卷,有时还要给我舀碗酸汤米线。

⑤哑巴表叔还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篾匠,那时村里多数人家养有牛羊,在把牛羊赶往山坡吃草的时候,发现谁家的牛笼嘴和羊笼嘴最漂亮,那肯定就是哑巴表叔编织的。村里谁家的背笼、蔑席、竹篮最精美,那也肯定是哑巴表叔编织的。母亲生前经常对我说,她还从来没有见过像哑巴表叔这样心灵手巧的人,看到哑巴表叔编织的东西,总会让人感觉舒服。我家门前有块竹园,母亲让我去请哑巴表叔。他来了,伐竹,破竹,划蔑,去黄,编织,那些篾片在他手里听话的像个小狗。不一会儿,他就编好了牛笼嘴、羊笼嘴、蔑筷篓,还有小竹筐。哑巴表叔还用废弃的短篾片,为我编织了小蚂蚱和小蜻蜓,我左看右看,活灵活现,爱不释手,不由得对哑巴表叔的心灵手巧赞不绝口。那时农村的手艺人很吃香,受人尊敬,母亲就让二哥拜哑巴表叔为师,学习篾匠手艺。出师好多年了,二哥编出的蔑具,还是比较粗糙,也没有看相,简直与哑巴表叔编织的东西无法相比。

⑥有一年,母亲让我去请哑巴表叔为我家编晒席,他拿着弯刀走进竹园,我在后边跟着。他左挑右选,看中了苦楝树旁边那根粗壮高大的竹子,用力砍伐,不料伤害了一只幼鸟,扑棱棱跌落下来,几次都飞不起来。我抓住那只幼鸟,想作为自己的俘虏玩耍。只见哑巴表叔咿咿呀呀,连忙摆手。当他发现幼鸟的右腿受伤,急忙找来云南白药敷在伤口,用布条缠好,用细线绑牢,爬上苦楝树顶的鸟巢,将幼鸟放好。到手的鸭子飞了,我对哑巴表叔有些抱怨,母亲对我说:“哑巴表叔是个善良人。”

⑦集体干活,哑巴表叔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因为他肯出力,不论是套牛耕地,还是修田造地,亦还是收割小麦,他都会挑重活干。我始终不明白,哑巴表叔为什么那样爱我?我也说不清楚我为什么那样喜欢哑巴表叔。不管在哪里见到他,比如:打麦场,老油坊,水磨坊,孙家坝,刘家院,来家垭,他不是给我吃这吃那,就是给我做各种各样的小玩具,我记得他曾经给我做过陀螺、弹弓、木手枪、纸飞机,还送过我毛主席像章、五角星、小皮球、子弹头等等。那些小玩意儿,不知给我的童年带来多少欢乐啊!

⑧我们的村子,前有大河,后又小河,哑巴表叔的水性,除了三姨夫,应该是最好的了。其实他和三姨夫,到底谁的水性好,没人说清楚,有人说哑巴表叔水性好,有人说三姨夫的水性好。他们两个比过深水捉鱼,三姨夫捉出来的鱼是十斤,哑巴表叔捉出来的鱼是九斤。有人说,哑巴表叔家的称有问题,其实两条鱼一样大。

⑨不过我对三姨夫和哑巴表叔的水性谁优谁劣还是心中有数的。记得1983年安康发洪水时,家乡吕河的水也是大得不得了,滚滚洪流,巨浪滔天,河面上漂浮着木柴,密密麻麻。我们这些住在河边的人们,此时大显身手了,尤其是三姨夫和哑巴表叔,像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在大水里捞柴,尽显风采。那年我初中毕业,中考后在家等候录取通知书,看到大人们捞柴,自己眼红,也脱掉衣服下水捞柴。没想到柴太大,水太急,根本不听使唤,我一只胳膊夹住木柴,一只胳膊拼命划水。我使劲往岸边划,柴使劲朝河中拽,眨眼间流到卧牛潭,我想这下完了,如果卷进漩涡,此命休已。我听见三姨夫在岸上喊,我还听见有人扑通一声跳进水中。醒来后我已脱险,得知危急时刻是哑巴表叔不顾生命危险,与洪水抗争,与漩涡搏斗,硬是将我从汹涌的激流中拖上河岸。我想,在吕河流域,也只有哑巴表叔的水性,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⑩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虽然哑巴表叔的语言大门关闭了,但是他的智慧天窗却开启了,他的聪明绝伦,他的心灵手巧,他的善良勇敢,他的精湛技艺,都是那样地完美无瑕,令人赞叹。我如此歌颂哑巴表叔和怀念哑巴表叔,不仅仅是他曾经救过我的命,更重要的是我欣赏他的质朴,他的纯粹,以及他人性中那些闪光的东西。

(1) 本文叙述了哑巴表叔多个方面的事迹,请用四字短语分别归纳。

时间/身份

红白喜事时

篾匠

为我家编晒席时

集体干活时

那一年发洪水时

事迹

厨艺精湛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以下画线句。

(1)他来了,伐竹,破竹,划篾,去黄,编织,那些笼片在他手里听话的像个小狗。

(2)滚滚洪流,巨浪滔天,河面上漂浮着木柴,密密麻麻的。

(3) 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材料】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思受的痛苦等。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之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考点】
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

①傍晚,车子经过兰州临河的带状公园时,友人说那条河就是黄河。“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河啊!

②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

③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历史上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相传最早与洪水作斗争的是共工氏族,他们靠木、石、蚌器从山丘取土填充低洼,抵挡水浸。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鲧借鉴共工氏族的治水经验将填充低地改为筑土围墙。舜为首领时不满意洪水浸泡即溃的土墙,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几经考察,采取以凿山辟谷疏导为主的治水法,从而减少了洪水灾患。

④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际里。

⑤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

⑥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

⑦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

⑧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五光十色,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你那轻柔的细语……

⑨岸边矗立着著名的兰州水车,那是兰州段家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明嘉靖年间,兰州人段续任云南道御史时见到当地用筒车灌溉农田,于是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他回到故里,仿制出水车。

⑩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它们咿咿呀呀,日夜欢唱着,歌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着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

⑪沿着带状公园的南岸,我来到了黄河铁桥下,这里是古代通羊皮筏子和木舟的渡口,也是明洪武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浮桥遗址。眼前的铁桥则是光绪年间清政府请德国人建成的。

⑫站在铁桥上,望着桥下平静无波的黄河水,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是不是像漓江上的木筏一样,上面站着一位艄公,他握着一根长竿,在水上悠哉滑行?其实,羊皮筏子比木筏更轻便。将几块羊皮绑在一起,吹足气,即成黄河上来去自如的筏子,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

⑬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上点篙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难道不是他们的机智镇静制服了波涛?难道不是他们在黄河面前自有无畏与淡定?

⑭正流连忘返时,最后一朵晚霞渐渐隐去。

⑮夜色深沉,北岸白塔山上寺院的灯火亮了起来,兰山索道闪着彩色的光。我依然痴痴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但更让我留恋的还是黄河本来的面目,那不经装饰的母亲般的面容。

⑯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

(取材于《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作者围绕展开回忆和联想。作者望着眼前的黄河,先是回忆儿时的经历,内心充满对黄河的向往;接着,作者把视线投到黄河岸边的,联想到了黄河两岸的人们辛劳、快乐的生活。最后,作者望着平静的黄河水,联想到了的情景。
(2) 结合文意,赏析第⑧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3)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

【甲】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 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乙】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选文主要写了关于阿长的什么事情?
(2) 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选文使用了两个视角,即“成年的我”(站在成年的立场)和“童年的我”(站在童年感受的立场),请判断分析文中【甲】【乙】两句话所使用的视角。

【甲】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乙】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老山界》一文的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老山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米,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 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打着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因寒冷浑身发抖的情形,由此可以想象出山中寒气

刺骨。

B. “抢”字形象地表现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C. “叹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情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之关头,不去抗日

却专门对付红军,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

D.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及马匹、装

备等,由此更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2) 对“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听觉时,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 B. 将听觉的感觉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的极近”,这是“极远的

又是极近的”,山谷把四周的山“包围得象一井”,这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C. 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

又整齐,能够引发读者种种联想和想象。

D. 以静写动,作者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来写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山上的寂静,使

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3) 下列对《老山界》全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山界》是一篇典型的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文章。 B. 《老山界》主要写了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三方面。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同时补给比较困难,休息条件也很恶劣;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C. 《老山界》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老山界》以记叙和抒情为主体,又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