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究古诗文中的雪。

【搜集资料】

【甲】

对雪

唐•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乙】

西溪道中玩雪

明•高濂

往年因雪霁 , 偶入西溪,何意得见世外佳景。日虽露影,雪积未疏,竹眠低地,(A)山白排雪,风回雪舞,扑马嘶寒。玉堕冰柯 , 沾衣生湿。遥想梅开万树,目乱飞花,自我人迹远来,踏破瑶街十里,生平快赏,此景无多。(B)因念⑧雪山苦行,妙果以忍得成。吾人雪中片刻冲风 , 更想拥炉醉酒,噫,恣欲甚矣!虽未能以幽冷摄心,亦当以清寒炼骨。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战乱,杜甫在逃难途中被安史叛军抓住,解往长安。②西溪:杭州的一处景点。③高濂:明代作家,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④霁:雨雪停转晴。⑤堕:             。⑥柯:草木的枝干。⑦瑶街:宫中通道的美称。⑧念:             。⑨冲风:迎着风雪。⑩恣:放纵,毫无拘束。

(1) (1)补全两处注释内容。
(2) 补全表格①﹣⑥处。

小语联系课内外做了以下整理,并与组员交流探究,请你参与。

类型

有关诗文

文人情思

飘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惊喜好奇

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咏雪》)

轻盈解脱

厚雪

云横秦岭家何在,②。(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夜来城外一尺雪,③。(白居易《卖炭翁》)

深切同情

。(李白《行路难》)

绝望苦闷

急雪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寒雪

(A)山白排雪,风回雪舞,扑马嘶寒。

(B)因念雪山苦行,妙果以忍得成。(高濂《西溪道中玩雪》)

白雪

雾凇沆砀,⑤。 (张岱《湖心亭看雪》)

(3) 阅读甲诗补全⑦处,并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4) 小组成员质疑“寒雪”一栏为什么同时放入(A)(B)两句。请你联系上下文,为她答疑解惑。
(5) 小语认为“寒雪”和“白雪”两栏所寄托的情思相似,可以合并为一类。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 雪与文人情思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综合以上材料,绘制思维导图并简要解说。
(7) 小语想为以下名著中的经典形象配图,请你帮她从以上表格中选择一种类型的雪作为图片背景。请根据名著内容,说明搭配意图。

【考点】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一般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 见解表述;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流量”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①互联网深刻改变我们的注意力投注方式,也改变了注意力背后的阅读逻辑。我们目力所及,万物皆流。在这“流量”时代,面对知识和资讯的“巨流河”,多数人无不被深深浅浅地卷入其中,被一波又一波知识、资讯的前浪与后浪推着走、卷着走。现今,很多人在网上阅读多是漫游式的,“日理万机”,“机不择食”,眼睛很忙碌,内心很焦虑。目光与拇指合谋,致使读者的理智和意志经常遭到劫持。到头来,时间大把地流失于指缝,自己也时常迷失于网上风景。

②眼下到了阅读的“临界时刻”,我们需要共同来反思:面对“流量”时代的资讯洪流,如何做出选择?什么是阅读正确的打开方式?

③身处“流量”时代,诱惑甚众,选择繁多,须有所从,有所拒。

④在互联网语境下,要做到断然与数字阅读绝缘,是不明智的。就像在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时代,再回到刀耕火种的生产状态是不明智的一样。深处互联网时代,把自己隔离成“孤岛”,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给我们通过的技术便利,实现海量知识与原子化受众的精准、即时连接;也可利用“云社交”超越时空的优势,在虚拟空间低成本组建阅读社区,呼朋引伴,缔结阅读共同体。在过去读书会以线下线上社群存在,本质还是“熟人社交”,但通过搜索引擎和推荐引擎,可以建立云端读书会;过去的读书互动,想要实现多对多沟通交流,只能通过线下,时间成本较高,效果有限,但现在直播弹幕、网络评论,每个人的直播间和短视频都是一个读书会场。读者可以借力于新媒介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超链接”,“破圈”开展大圈层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行动。比如,近日,抖音、今日头条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北京大学出版社、当当网、东方出版社、读客经典、果麦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十点读书、新经典、新星出版社、中华书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99读书人等24家文化机构,启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这一阅读计划借力智能推荐、智能搜索等技术,让“知心”的技术为广众化的阅读进行精准导航,从而能让读者在知识和资讯的瀚海中,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小岛。

⑤与此同时,我们还须有所拒绝,有所抵抗。互联网创造了知识的奇迹,同时也产生很多知识“废气”。鱼龙混杂的信息汇聚在一起,形成海量的“大数据”,这远远超出人们的消化极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流于形式,以浮皮潦草的“浅阅读”来应对生生不息的信息之流。一个仅靠眼球追逐信息的共同体是走不远的。不能信马由缰,任由注意力漫游,目力所及处,即是阅读的取景框。这种不自觉的、跟着感觉走的阅读方式,可以时而有之,但不能成为常态。

⑥阅读不是一种消遣,而是通往心智成熟的有效方式,一种艰难却值得为之努力的精神长成。马克·鲍尔莱恩有言:在网络中可以养成一种识读能力,它能加快沟通的速度,同时促使每个人的措辞和风格趋于同质化。但这些能力无益于习得知识;无益于形成别具一格的语言特征和行文方式;无益于获取持久连续的推理能力;无益于培养洞若观火的解读能力。我们只有在海量信息中寻求有价值的信息,并用我们的大脑机器对其进行深加工,产生一种高附加值的知识,才能网络阅读正确的打开方式。

(作者:张涛甫,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就是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知识景观。 B. 作者指出“在互联网语境下断然与数字阅读绝缘是不明智的”,意在提醒读者正确对待”流量”阅读,不能“一刀切”。 C. 文章引用马克·鲍尔莱恩的话,有力论证了“阅读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种通往心智成熟的有效方式,一种艰难却值得为之努力的精神成长”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 作者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既有对当下“流量”时代阅读到了“临界时刻”现状的冷静分析,又有对该阅读现状隐隐的担忧。
(2) 通览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 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一般人”所持观点的看法。

链接材料一:在网上浸淫日久,人们的注意力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反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习惯于网络阅读的人,其思维方式也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了,长此以往,人们应有的深度观照和思考能力会慢慢退化。

链接材料二:一般人认为,由于可以便捷地从网上取得信息,个人学习的记忆工作不再必须,或者至少不那么必须了。内容复杂的大部头著作已经成为“乏味的老书”,古老经典著作与读者的那种单向、静态联系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互动与共构。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