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作品阅读,完成小题。

行军

①行军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天刚擦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造”“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

②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这功夫练的整个人就像是队伍里的一只零件。回回走到宿营地,兵们横七竖八地直打呼噜。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

③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出陇海七战鲁西南的刘邓大军神出鬼没,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中寻找战机,使国民党军尴尬至极,狼狈不堪。

④这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煤一样,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经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盔甲,里面的贴肉小褂凉飕飕地冰着心窝子。队伍还在悄然前进着,卢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黄泥巴地,走起来太费鞋了。虽说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穿着好是好,不磨脚也很少打泡,走路如风还不带响声,可就是合脚的少,做的时候又没个尺码,都是一水的千层底,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一村一庄地收挪上来,太平车推过来这么一倒,一连连人马排过来,见人塞上一双,调换不到大小的只好凑合着对付。

⑤卢守坤刚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后捡了双小的,这一双掂在手里,瘦得紧巴,脚趾头夹得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了点鞋帮子,前几天还好,两天一过,一路的黄泥巴糊下来,鞋口说松就有点软塌了。这不,稀乎乎的泥巴地一粘,鞋子掉了。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来,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

⑥班长就是班长,三把两把就摸到了。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下的那只,鞋内暖暖的余温还在呢。

⑦脚底渐暖,夜色渐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起来。是刚才帮自己找鞋子时被后面的人撞了腿?还是脚底下生了泡?卢守坤有点不明白了,无奈行军的队列里也不好问话。班长有副好脚板,行军时总爱替别人扛枪,战士们向他夺,他都不肯放,还说:我有的是劲,不信你们谁有本事缴获老蒋一门山炮,我再扛给你们看看。

⑧班长的脚崴了?那也是给自己找鞋弄的。卢守坤心里毛了。班长呀班长,你这不是让我难受吗?

前进的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开了一道缝隙,天色渐渐地明朗了。卢守坤这下看清楚了他的班长。班长的一只脚板上光光的,只是一层清湿的绑腿。那只鞋呢?再一看自己的脚上:怎么两只不一样呢?是班长的鞋?……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

⑩班长!卢守坤心头一热,他沿着班长王克勤同志的肩头放眼望去,冬雨已住,东方欲晓。一不留神的功夫,那轮深冬的朝阳,早已跃上了这支队伍的头顶。

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

(节选自2021年1月5日《解放军报》,有改动。作者:程多宝)

(1) 阅读文章,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长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也是一名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的解放军战士。在这次行军中,班长对战士卢守坤给予极大关怀和帮助。 B. 第①段写卢守坤所在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体现了我解放军“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一使命感,也体现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战斗的艰苦。 C. 卢守坤的鞋子不合脚是因为村民做鞋没有统一尺码,自己只捡到一双又小又瘦的鞋子,行军太快磨坏了鞋子,行军中鞋子又被泥巴粘掉。 D. 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下的那只,鞋内暖暖的余温还在呢。” 说明卢守坤很幸运,班长真能干,一子就帮他找到了鞋子。
(2) 按要求赏析句子表达的效果。

①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从抒情方式与表达效果的角度写一个批注)

②前进的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开了一道缝隙,天色渐渐地明朗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表达的效果)

(3) 结合文本,分析班长王克勤的形象特点。(要求:从语言、动作、细节中提取依据,分点作答)
(4) 小说标题是《行军》,主要内容却是写“鞋”,请根据提示完成主体部分的的思维图,然后说说作者为什么用“行军”为题目? 

(5) 本学期第三单元语文学习要求“熟读精思”。“熟读精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出自《朱子家训》“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请回忆下列文章的学习过程、阅读环节,完成下表。

文体

课题

方法步骤

写人叙事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

①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②细读批注,

(详略安排、表达方式的转换、叙述视角的切换),感知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小说

《山地回忆》

《台阶》

《卖油翁》

《行军》

(文言小说,首先疏通文义。)

,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品析描写手法,⑤ ; 

探究叙事策略(详略安排),把握小说主题。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8005阅读

钓鱼大夫

汪曾祺

①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②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③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随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直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钓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④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⑤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妙手回春”……

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⑦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⑧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⑨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⑩去年闹大水。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这真是玩命的事!

⑪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⑫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⑬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

⑭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他吃喝嫖赌抽大烟,败光了家业。某天夜里,他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⑮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⑯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⑰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⑱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

⑲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1) 王淡人做了哪些“傻事”?请分条概括。
(2)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这样”指什么?文章开头写王淡人钓鱼有何作用?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主人公王淡人是怎么一个人。
(4)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结尾“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文学类阅读

向日葵和石头

严文井

①种子成熟,落到土里,再发芽生长,这事本很自然合理。没想到有一粒种子却因此触犯了一块石头。

②那是一块古老的石头,据说它最爱安静,它的行动十分稳健。多少年来,不论世界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它都能沉住气,保持一个一动也不动的姿态。不用说,它认为自己很有见解,也很有涵养。因此它打算著书立说。它的计划当中有一部哲学,据说里面包括这样一些伟大而深刻的专题,比方:论不变动是宇宙的规律,论黑暗的永恒性和美,论石头对存在的决定性,论安静与平静之为幸福,等等。有一天,当它正在思考哲学计划的时候,忽然有一粒种子,未经它的许可,大模大样地闯进它的世界来了,而且从此留下不走。这使得它大为恼火。不仅它的安宁受到了扰乱,而且,最糟糕的是,它的哲学体系被破坏了。

③石头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可是这很不容易。它既不能完全否认种子的存在,又没有力量把种子驱逐出去。它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它决心在自己的哲学里添上这么一章,题目叫做:论种子的丑陋及其对宇宙安宁的破坏,很快必将自行毁灭,等等。

④“等着瞧吧!”有涵养的石头自言自语说,“就算你也是一种存在,可是你生出来没几天,个儿小,又不结实,看你还能活几天!“

⑤种子当然没有理会这些。它不但继续留下来,而且越来越不安分。它居然还呼吸,居然还唱歌。它喜欢唱一些关于生长和发展的歌。歌里面老是什么温暖啦,春天啦,这一类的话,乐观得很,自信得很。

有涵养的石头变得非常激动:“等着瞧吧!马上就会刮风的。”

⑦于是素来欢喜安静的石头居然一心盼望起刮风来了,它认为刮风会冻坏柔弱的种子,而它认为自己是既不怕冷也不怕热的。

⑧风倒是刮起来了,而且是一阵风接一阵风。先是冷风,后是热风。或者说,是冷风带来了热风,寒冷带来了温暖,冬天带来了春天。终于,春天在风声里出现了。

⑨不安分的种子不但没有被冻死,反而发了芽,生了根。它的根从石头下面(A)过去,它的芽从石头旁边(B)出来、(C)出了地面。

“先别忙得意,等着瞧吧!”石头还是不服输。

⑪于是石头又盼望下雨。虽然,严格说来,它不怎么喜欢这一类事情,可是它认为雨水会淹死种子,而它自己好像是既不怕潮湿又不怕干燥的。     
       ⑫不久,真的下雨了。电闪雷鸣,地动山摇。这种景象使得那盼望下雨的石头也不禁战栗起来。可是,嫩芽不但不畏惧反而快乐地迎接雨水,旺盛地生长起来。接连几场大雨以后,嫩芽变成了一棵完美的向日葵。

“等着瞧吧!”不服输的石头还是这样一句话。

⑭它想:也许小向日葵不能长大。也许。它再长高。就支持不住自己的重量,会突然倒下来的。

⑮小向日葵并不因这些诅咒而停止生长。它的根一天天往深处扎,它的茎一天天变得更粗壮更结实,它的叶子一天天长得更茂盛。终于有一天,小向日葵变成了大向日葵,开了一朵很大很大的金黄色的花。花向着太阳,不知疲倦地随着太阳转,以后结了许多种子。接着,新的种子又开始了新的成熟,准备落到新的土壤里去,长出新的向日葵来。

⑯至于那块伤心的石头呢,他的哲学著作当然永远不会完成了,但他的结局倒不完全是悲剧的。他在冷和热不断交战,在潮湿和干燥不断更替,在植物根不断穿透以后,终于破裂了,变成了植物的养料。

(略有改动)

(1) 阅读全文,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石头认为种子会

“自行毁灭”的原因

刚出生,个儿小,

又不结实。

② 

雨水会淹死种子

向日葵的表现(或心理)

① 

③ 

不畏惧

(2) 请把下列三个动词填入第⑨段合适的空格内,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

露                        穿                       挤

A(    )              B(    )             C(    )

(3) 文章多处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此手法的表达效果,从下列两处语句中任选一处赏析,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

A.它居然还呼吸,居然还唱歌。

B.有涵养的石头变得非常激动:“等着瞧吧!马上就会刮风的。”;“先别忙得意,等着瞧吧!”石头还是不服输;“等着瞧吧!”不服输的石头还是这样一句话。

(4) 你认为造成种子和石头之间截然不同的结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情节和两者形象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②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因为它让我想起翠湖。

③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④翠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⑤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十点多钟。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⑨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⑩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⑪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

⑫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摘编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是一个引子,引出下文对翠湖的人和事的叙述。 B. 作者笔下的翠湖之妙,妙在给昆明人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 C. 我在翠湖的生活之味,主要表现在自己能够在翠湖“穷遛”。 D. 作者因翠湖正在搞大规模“建设”且翠湖又有水了而高兴。
(2) 结合语境,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

①“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从修辞的角度)

②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从用词的角度)

(3) 文章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和“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4) 本文与《昆明的雨》都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深厚情感,但用来承载情感的载体却很小,有人认为这两者(情感、载体)不匹配。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5) 作者以“翠湖心影”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