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茂盛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华灯初上,交织着点点繁星,仿佛____,____。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因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天晚上,从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 , 令人犹如身处仙境。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各类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⑪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⑫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却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他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儿小事,我还收钱?”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媒体上的报道并没有让我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一一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⑭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小区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急人所急,哪怕新春佳节,也依旧坚守岗位。大年初一,帮业主远在二十公里外取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大年初二,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一位发高烧、咳嗽不止的老人送院治疗。大年初三,伴着夜色,在手电筒的光晕下,你能看到他巡逻的身影……整整三个多月,他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⑮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到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⑯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第20版,有删改)
①“光亮如海”的市区灯光;②;③回校路上的月光清澈如水;
④“鲁巷”变“光谷”;⑤; ⑥.
的材料,说说你对“微光”的理解。
微光会吸引微光,然后一起发光,
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
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一束真实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