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茂盛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华灯初上,交织着点点繁星,仿佛____,____。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因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天晚上,从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各类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⑪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⑫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却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他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儿小事,我还收钱?”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媒体上的报道并没有让我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一一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⑭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小区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急人所急,哪怕新春佳节,也依旧坚守岗位。大年初一,帮业主远在二十公里外取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大年初二,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一位发高烧、咳嗽不止的老人送院治疗。大年初三,伴着夜色,在手电筒的光晕下,你能看到他巡逻的身影……整整三个多月,他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⑮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到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⑯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第20版,有删改)

(1) 本文写了哪些与“光”有关的生活片段?联系全文概括。

①“光亮如海”的市区灯光;②;③回校路上的月光清澈如水;

④“鲁巷”变“光谷”;⑤; ⑥.

(2) 文章第⑪段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3) 江城的光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前后语境,将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与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句式一致,并对第9段划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4) 文章结尾写道:“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请结合下面

的材料,说说你对“微光”的理解。

微光会吸引微光,然后一起发光,

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

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一束真实的微光。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 完成问题。

文本一

亲爱的孩子们:向前——献给春天的演讲

①大家好!我是游本昌,现在也荣幸地成为“90后”的一员。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复苏,万象更新。龙年将至,你们准备好迎接挑战、展现活力了吗?

②有孩子问,时间如此漫长,梦想似乎遥不可及,我们如何才能到达彼岸呢?其实,人生最美妙的并非抵达终点的那一瞬间,而是你迈出的每一步。回想起我18岁加入文工团,开始演绎话剧,参与大大小小70多个角色,许多还是无名无姓、无台词的小角色,但我深知,每一个角色都是我前进的台阶。

③直至52岁,我才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济公。有人评价我大器晚成,可以尽情品味成功的喜悦。然而,我明白,高瞻远瞩总比目光短浅要好。因此,我要继续前行。到了88岁,我有幸在电视剧《繁花》中,饰演了“爷叔”这一角色,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当然要再拼搏一把,继续向前。

④人生如攀登山峰,但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到达山顶。每一座山都是相连的, 当你站在一座山巅,会发现前方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你去征服。人生的乐趣就在于这攀登的过程,沿途欣赏不同的风景,成为更好的自己。

⑤如果你感到疲惫、迷茫或厌倦,那就看看我这个“90后”吧。我还在这里,与你们一同努力向前奔跑。别着急,稳住心神, 勇敢前行,前方的道路定会繁花似锦。

文本二

扎 根

①我是张颂文,是一名演员。今年春节我在社交媒体上面收到最多的一个评论——恭喜你,张颂文,你的春天来了。

    ②大部分人对我的肯定都带一点点同情,大家都觉得在没有人看见他的地方,他努力了20年。

③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花花草草。我第一次种花应该是在我四岁那年。我的隔壁邻居里有一个叫卢伯伯的人。卢伯伯有个爱好,他会在我们后山里挖很多矮小的树根,然后回家种在盆里。没多久,这些树根就开始散发出枝叶。他种过很多形态各异的盆栽,我看着看着,也很喜欢,也想自己去试试,但不管怎么种,每次都失败。

④后来卢伯伯跟我说:“你知道哪出问题了吗?你呀,只想挖它上面的部分,你很少去挖它的根部。枝繁叶茂是你可以看见的,但是支撑枝繁叶茂的是它的根系,只有根扎得越深,扎得越牢,有朝一日才可以绽放出漂亮的花。”

⑤我经常把演员的工作比作绿植——长在城市里的绿植。只有与土地接连起来,才不会被大风吹倒。我的这二十多年,不是一晃而过的二十多年,所以在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我从来没有沮丧过。我每一天都在吸收着一个演员应该吸收的养分。

⑦有句老话说,“你不要试图去比植物和天地之间的高度,那是遥不可及的,你要做的是让它扎根越深,树干越粗,这才是它应该有的宽度”。

⑧我感谢那不被大家看见的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去看万物,去看周围的每一个人,你永远都不要看不起自己,你永远不要去惧怕你身上那些别人看来是缺点的毛病。在你一生的剧本里,你就是主演,你要相信有一天你一定会散发出你应该有的光芒。

⑨春天来了,天会很蓝,人会很多,如果你愿意相信我们是一颗种子,请你再给它浇点水,请你让它再见见阳光,终有一天,我们会变成一棵参天大树。

(1)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的乐趣在于攀登的过程,沿途欣赏不同的风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B. 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告诉我们:面对遥不可及梦想,只有找到捷径才能尽快到达成功的彼岸。 C. 我们要做好每一件事,因为每件事的成功,都会带来乐趣,都能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人生的美妙。 D. 成功路上要沉下心来,正确对待人生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努力的过程能让人们享受到生活的美妙时刻。
(2) 文本二中张颂文讲述了邻居卢伯伯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 演讲稿要有针对性,要做到心中有观众,注意到观众的身份。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任选一处简要分析演讲者是如何做到心中有观众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师是一只“青蛙”

    ①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文了。不同的是今天是许多教师来听课。

    ②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以前,每学完一课,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我都要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效果非常好。这次,我要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将会怎样呢?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有的同桌互说, 有的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

    ③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王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看不到边际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蔷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听课老师都被她的话逗笑了,我也没有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④张雨是新转到我班的学生,我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她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的想的说的写下来。

    ⑤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了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经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真是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井里安全啊!

    ⑥读到这里,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又有什么不好?可我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观点的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是同学不再笑她,而且也将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可我竟然说她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

⑦提起笔,我在张雨作业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大意。

(2) 张雨同学认为青蛙还会跳回井中的理由是什么?

(3) 想象张雨同学课堂的发言被老师打断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4) 文章结尾老师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青蛙?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