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摘编自《儒林外史》的片段,完成小题。

【甲】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A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A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A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乙】

严家家人掇了一个食盒来,又提了一瓶酒,桌上放下,揭开盒盖,九个盘子,都是鸡、鸭、糟鱼、火腿之类。……张乡绅道:“总因你先生为人有品望,所以敝世叔相敬。近来自然时时请教。”B道:“后来倒也不常进去。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丙】

C字元章,浙江诸暨人也。……他虽是个画画的,却有些大意思。……他常常画些梅花竹石之类的东西。……他画画的时候,常常一边画一边唱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1) 下面是对以上内容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片段甲中,A是范进,他承受不了科举取士中的互相倾轧和科考的巨大精神压力,担心中举后的前途,所以发疯了。 B. 片段乙中,B是严贡生,他说自己率真清廉,其实他抢占邻居的猪,在儿子婚礼上克扣吹手的钱,利用云片糕讹诈船家。 C. 片段丙中,C是王冕,他不攀附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常以卖画为生。 D. 以上三个片段描绘了清代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
(2) 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其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联系作品,以片段甲中的人物A为例进行说明。
【考点】
《儒林外史》;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儒林外史》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出了场,仍旧住在行里。金有余同那几个客人还不曾买完了货。直到发榜那日,巍然中了。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

【片段二】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

【片段三】

学道道:“是了,本道也在周老师门下。因出京之时,老师吩咐来查你卷子。不想暗中摸索,你已经取在第一。似这少年才俊,不枉了老师一番栽培,此后用心读书,颇可上进。”荀玫跪下谢了。候众人阅过卷,鼓吹送了出去,学道退堂掩门。

(1) 以下关于《儒林外史》内容的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片段一写的是严贡生中举后回乡的热闹景象。汶上县的人都来与他认亲,并非都出自真心,更多是想要巴结讨好他。 B. 片段二中的人物是范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 C. 阅读《儒林外史》时,我们可以适当关联前后情节。片段三的“周老师”指周进,他中举后做了广东学道,因看到年老贫穷的范进心生同情,给了范进进学机会,后范进也升为学道。 D. 读小说除了关注人物、情节,也要关注艺术手法。读《儒林外史》,我们要学会欣赏其讽刺手法。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吴敬梓非常善于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白描揭露其虚伪,以示讽刺。
(2) 《儒林外史》通过众多人物形象,对科举时代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请根据文段,并联系全书总结吴敬梓塑造的小说人物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名著导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