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务四:聆听自然·生命教育觉醒;小队在文化馆看到一份“顽石日记”,决定以“顽石守护者”身份参与以下任务,完成“人与自然”主题的多维度探究,为其发声。

莫把我弄哭

揭方晓

我,只是一块顽石。千百年来,历经呼啸之火的锻炼,又历经浩荡之水的洗涤,再加上岁月的沉淀、风霜的浸染,于是有了奇怪的形状,有了圆润的感觉,有了沧桑的味道。

我喜欢我现在的生活———鱼儿不时绕着我游动,调皮地亲亲我的脸,又欢快地游走;蜻蜓不时驻足在我的身上,跟我轻声耳语,又自由地飞远了。这,才是有趣的生活。

那天,又是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一群穿着艺术衫、说着斯文话的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有,来到我的家,在那条蜿蜒百里的古老大河里,在岸边,在砂石堆,在水中,到处找寻。

他们在找寻什么?在我身边游来游去的鱼儿不知道,鱼儿只知道这泓水越来越混浊了,呼吸也越来越困难,她正上蹿下跳烦着呢;在我身上驻足的蜻蜓也不知道,蜻蜓只知道这方安静已被打破了,连同她费尽心思制造的绝美涟漪,她挥舞着翅膀,生气着呢。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们。只看到他们翻动着一块石头又一块石头,有些看也不看,直接扔一边,不作理会,偶尔也低低地咒骂几声;有些拿在手上仔细端详,又稍稍洗干净,再仔细端详,片刻之后,或失望地丢一边,或高兴地放在兜里;有些拿到手上立马就兴奋,呼朋引伴过来看,捡到宝贝似的……唉,再怎么挑选,都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同我一样普通而又平凡的石头,却让他们一会儿处在兴奋的云端,一会儿处在失望的低谷,真是滑稽啊!

哟,不好了,一双肮脏的手摸到了我的脸。那双手,浓烈的青苔味、泥土味、腐臭味,熏得我几欲作呕。就在这双手将我拿出水面的一刹那,我听见他的心跳加快了,一下比一下更快,快得如飞一般。我还看到了他的瞳孔在剧烈地扩张与收缩,惊喜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散发了出来。他屏住呼吸,好一会儿才大声地呼叫:“这块石头真美啊,这块石头真美啊,这就是人间美玉!”腥臭的唾沫和可耻的贪婪喷了我一身。然后,他才美美地把我放在了他的上衣兜里。

美玉?搞错了吧,我只是一块顽石啊!

这天晚上,这双手怎么也不肯停止,将我放在了强烈的聚光灯下,轻轻地端好,又小心翼翼地在我身上一寸一寸地抚摸着,在我光洁的皮肤上寻找卑劣的快感。那贪婪的目光也久久地停留在我身上,不肯挪动半分。我深感羞愧,就似全身的衣服都被扒光了一样,感到自己完全没有了隐私,没有了秘密,没有了尊严,成为这双肮脏之手的可怜玩物。

那一刻,我哭了,哭得那样伤心。我脑子里只有轻柔的河水,只有悠闲漂过的渔舟,只有铺满整条大河的金色霞光。我还能回到那个令人心动的世界吗?

“你们看啊,这是不是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枫海?由近及远,枫海一会儿疏朗有致,一会儿细密有形;一会儿是淡淡的一抹绿,一会儿又是若有若无的一摊红……你闻到了吗?这里有秋的味道,有冬的诗情,有巧夺天工的匠心。”这人在与他的那群同伙讲述着自己在我身上的发现呢。他自以为很有文化,自以为讲得很煽情,他说所谓诗一样的语言。

其实,他完全不明白,我身上自然的色彩、自由的图案、通透的质感,是不需要解说的。一切解说都显得那么牵强,那么苍白,都是缺乏文化和教养低下的表现,都是世间最俗气、最做作的语言。

不著一字才是诗。这样高深的见识,他知道吗?

后来,这个人更是可恶,他竟然在我身上刻上了“秋天的味道”几个字。当那锋利的刻刀在我身上欢快地游走的时候,我痛得浑身痉挛,一切甜蜜和幸福都坍塌了,觉得这样的日子真是生不如死。我可爱的圆润,我可贵的沧桑,就在刻刀不管不顾刻下的瞬间,完全被破坏了。那一刻,我哭了,哭得那样伤心。我脑子里只有来了又去的春与秋,只有稻浪翻飞的两岸,只有点点渔火映照着的温馨无边的夜晚。我还能回到那个令人心动的世界吗?

这双手自认是雅致的。可是,一个讲求雅致的人会把石头弄哭吗?这双手自认是文化的可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会把石头弄哭吗?这双手自认是艺术的。可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会把石头弄哭吗?我只想回去,回到那个有鱼儿,有蜻蜓,有渔舟,有霞光,有稻浪的令人心动的世界。

我,只是一块顽石,莫把我弄哭。

(1) 【顽石日记】队员发现《顽石日记》中有部分内容缺失,请根据顽石被人类发现、带走、雕刻后的心理变化把内容补充完整(可结合文中细节)。

日期

被触碰的瞬间

被端详的晚上

被刻字的那天

心情

痛苦绝望

日记内容

一双手突然抓住我!腐臭的气味扑面而来,他的心跳快得像要炸裂。他喊叫着“美玉”,唾沫溅满我的身体。我浑身颤抖,只想沉回河底。

一双手在我身上游走,我听见他粗重的呼吸,他的目光黏在我圆润、沧桑的身体上。我仿佛被剥去衣衫的囚徒,没有一丝尊严。

(2) 【语言解码】作为“顽石守护者”,小队需从文学角度解读自然的语言密码,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语言表现力。

鱼儿不时绕着我游动,调皮地亲亲我的脸,又欢快地游走;蜻蜓不时驻足在我的身上,跟我轻声耳语,又自由地飞远了。

(3) 【认知差异】在“自然与人文辩论会”中,小队需解释人类与顽石的认知差异:顽石反复强调“我只是一块顽石”,但人类却称它为“美玉”。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认知差异的根源。
(4) 【叙事视角】为深入了解顽石的遭遇,小队研究了叙事视角的独特作用。本文以顽石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顽石视角的独特表达效果。
(5) 【思辨延伸】在“古典与现代对话讨论”中,小队将《莫把我弄哭》中的“顽石”与庄子《逍遥游》的“大樗树”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与庄子《逍遥游》中“无用之用”的思想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逍遥游》中惠子向庄子抱怨:樗树(臭椿)因木质松脆,树干臃肿、枝干扭曲,不合绳墨规矩,遭木匠弃置。庄子反驳道,若将此树移植广漠旷野,人可悠然寝卧其下,享受荫蔽。正因其“不材”,方能免遭斧斤之祸,成就“无用之大用”。强调事物若不被功利束缚,便能以自然状态实现超越世俗的生命价值。

(6) 【生命美学】为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学习小组把《昆虫记》也进行了关联阅读,聚焦法布尔在书中对昆虫的各种有趣的称呼,请完成表格内容。

昆虫

称呼

原因

称呼背后的深意(科学与人文)

夏日歌唱家

形容其高声鸣唱夏日的习性

切叶蜂

灵巧的裁缝

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盖子的精细技巧

杨柳天牛

外观特征使其看起来像是穿着一件“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

螳螂

凶残的刽子手

(7) 【生命觉醒】顽石的生活因人类而发生巨变,正如人类社会中许多个体也在外力裹挟下面临蜕变。在《朝花夕拾》  《水浒传》  《简·爱》中,主人公同样经历了被“命运刻刀”重塑的过程。请任选一部作品,简述主人公成长中的一个关键转折事件,并结合整本书内容和具体情节,阐述这一转折如何成为其生命中的“必修课”。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挖掘、感悟文章主题;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现代文阅读,回答1-3题。

 

千年古城梅州——走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①香格里拉,一个充满传奇和异域色彩名字,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一个美得令人惊艳的旷古秘境,一个远离尘嚣宁静安逸的人间净土,一个世人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

    ②在客家人心里,梅州就像旷古秘境——香格里拉,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这里,天地澄明,山幽水 碧,风光圣洁,犹若方外之境;这里,汉风唐韵穿越千年的悠悠岁月悠扬萦绕,幻化为闪烁着先民遗风的处处风物,未经世俗污染,淳朴如初。

    ③梅州的山,葱茏清幽,自成风韵。“粤东群山之祖”阴那山,集雄奇与秀丽于一体,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折腰。登临山巅,山风阵阵徐徐吹来,云雾自眼前飘过,聚了又散,仿佛置身云端仙境。

    ④梅州的山,或大或小,或险或秀,无不用青翠欲滴的绿意阐释对人间的厚爱,令人心旷神怡,忘乎天上人间。郁郁青山,不仅诉不尽梅州无限风光,而且孕育了清冽的山泉和清新的空气。

⑤梅州的水,空灵如诗,悠扬如歌。散布在梅州青山之间的万千清泉,配合着山势的起伏,敲打出一曲曲抑扬顿挫的曲调,细细品味,竟像天籁般的客家山歌一样流淌,令人沉醉。 

    ⑥巍巍群山,孕育了梅州人的母亲河——梅江。梅江悠悠,一水护城,清明如镜,光可鉴人。远眺江水,波光粼粼,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梅江两岸,翠耸的青山,婆娑的垂杨柳,森森的凤尾竹与斑驳的古墙,与天光云影相互缠绵着,在水中交互出一幅恬静淡雅的山水画卷,常常令人流连忘返。偶尔有渔夫撑着竹筏自江面悠然而过,此情此景,丝毫不逊色于桂林。

    ⑦梅州的山还孕育了水平如镜的绿潭,如素有“岭南日月潭”之称的蕉岭长潭、五华益塘等,湖水碧绿,依山赋形,似极仙女遗落人间的镜子。这些湖水或驰骋或游弋,山青水碧,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令人陶醉。若遇月夜,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宛若梦幻。一年四季,江面烟雾迷茫,尤以冬日为甚,蒸腾的水汽与两岸的山岚遥相呼应,将周遭点染得仿若人间仙境。

     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水灵气必定孕育梅州不凡的千年历史和文化。“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用一首凝练的七绝诗意地描绘了一幅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画卷。历史上,客家先民历经了五次大迁徙,每一次辗转,都是一次寻觅梦里桃源之旅。穿过千年的风雨,客家人崇尚诗礼的传统使原生态的中原文化在梅州这片土地上得以保留。

    ⑨梅州人一言语、一举手、一投足,细细品味,都散发着古之遗风雅韵,被誉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方言至今仍保存着中原古汉语“唐音”,这种未被同化污染的方言,是客家人流徙中的精神故乡,它神奇地托起了整个民系千年不灭的命运。一路南下的梅州客家人还保留着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这种舞龙舞狮,舞动的不正是中原龙图腾的飞扬么,传递的又何尝不是原生态的中原文化?

    ⑩梅州,一座处处散发着中原汉唐雄风的千年古邑。在这里,您不仅可以饱览原生态的美景,品味原汁原味的中原文化,而且可以流连于山间田野之中,逛山冈,吹山风,听山歌,慢慢的您会放慢您的脚步,放松您的心情,放飞您的梦想。在饱览青山绿水间淡忘红尘,在仰望文化高山时涤荡心灵,走进它,您就走进了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梅州。

(选自《羊城晚报》,内容有删改)​

(1) 请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梅州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2) 请你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段对香格里拉的解说,为引出对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梅州的描写起到铺垫作用。​ B. 湖水碧绿,依山赋形,似极仙女遗落人间的镜子。”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把长潭水平如镜的美展现出来。 C. 第⑧段引用黄遵宪的七绝是为了说明客家不凡的千年历史和文化,同时增加了文学色彩。 D.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照应题目,表达了对梅州美景和文化的赞美之情。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1) 根据提示,将方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

(2) 联系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忐忑

(3) 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一句中划线字“泪”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分析。

(4) 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⑪“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1) 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2) 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3) 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

(4) 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5)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