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飘香的酸菜  

陈柏清

①在老一辈东北人心中,家里过日子有两样东西少不了,一个是压缸石,另一个是酸菜。东北酸菜一度只为当地人所熟知、享用,近些年随着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的宣传,才逐渐流行于大江南北,成为东北菜的一张名片。

②东北酸菜制作方法简单。民间流传一句话,百家酸菜百家味。就是说,酸菜的制作方法基本一致,但腌好的酸菜味道却各有不同。村里谁家酸菜腌得好,是件有面子的事。酸菜腌好的时候路过他家,那种特殊的酸香,让人闻了便忍不住流口水。好酸菜不但味道好,颜色也极诱人,是那种淡淡的黄色,帮如琥珀,叶如黄绸,一片片扒开来,最后的酸菜心就像嫩黄的蜜蜡。直接取来装盘,便已十分赏心悦目。

③腌酸菜的大白菜是有讲究的。9、10月份,中秋节一过,菜农便开着三轮车排着队到市镇来。车停在市场里,挡板打开,脆白鲜绿的大白菜一棵棵整齐地摆在车里。菜农们不用吆喝,只顾倚车看景,自己的白菜在哪个价位,心里门儿清。白菜并不是个头大就受欢迎,有些人家腌酸菜专挑个头小、叶子少的,这样的人家一般人口不多,家人喜欢把酸菜炖着吃。而那些喜欢棵大叶子多的,多是喜欢用酸菜作馅的人家。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卖白菜,有买不到的,没有卖不出的,因为在很多东北人心中,秋天不腌一缸酸菜,那还叫过日子吗?白菜买回来,摆在阳台、院子晾两天,把外头的老帮子掰掉,顶上不新鲜的叶子摘去。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大锅里烧上开水,一个人把晒好的大白菜往滚水里放,另一个人用长筷子将白菜来回翻个儿,焯到两三分熟,扎出来按到备好的大瓦缸里。瓦缸是最好的腌酸菜器皿,如今也有用塑料桶的,但老人们往往不以为然。我九十二岁的姑姥姥看见,总会摇着头说:“糊弄,糊弄!”焯过的大白菜在瓦缸里整齐排好,便有一样东西要郑重出场——压缸石。压缸石是一块很重的石头,压在白菜上,然后往缸里倒淡盐水,热的凉的都可以,但一定要没过白菜。最后用器皿或者塑料布把缸蒙上,环境温度最好保持在零到四摄氏度。酸菜入缸,个把月后便可酸香面世。

④东北酸菜之所以流传甚广,招人喜爱,跟东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有关。东北冬季寒冷,过去没有大棚蔬菜,冬天除了白菜土豆萝卜,就没有什么其他蔬菜了。酸菜味道百搭,与许多食材在一起烹饪都很融洽,可炒可炖可剁馅,酸菜炖粉条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寒冷的季节,外面飘着雪花,一家人团团坐,酸菜、五花肉、血肠、冻豆腐,加上溜滑筋道的粉条,热气腾腾地在火盆上咕嘟作响。夹一筷子,在自制的辣椒酱里蘸一下,酸菜的酸香与肉的油脂香,互相中和又相得益彰,化作绝妙的味觉体验。酸菜汤也是保证让你喝一口就放不下。酸菜也许是因为腌制日久而滋味醇厚,炖的时间越久越好吃。除了炖汤,酸菜炒粉、涮酸菜火锅、凉拌酸菜、酸菜馅饺子包子,也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⑤酸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百姓冬季餐桌的主角。过去邻里之间送棵酸菜,是很重的情谊。那年借住我家里的下乡知青,想吃水果,可过去的乡下冬天哪有水果?父亲便给他们捞了几个酸菜心,他们吃得欢呼雀跃,连说好吃。现在的东北酸菜,不光是东北人冬日餐桌的主打菜,还走出东北,走向各地,甚至走向国外,不但丰盛了各地的餐桌,也为东北人增添了收入,带给人们热腾腾的好日子。       (选自202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 阅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飘香的酸菜》。
(2) 请品味第③段中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卖白菜,有买不到的,没有卖不出的,因为在很多东北人心中,秋天不腌一缸酸菜,那还叫过日子吗?

(3) 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妙处。

白菜买回来,在阳台、院子两天,把外头的老帮子掉,顶上不新鲜的叶子去。

(4) 选文第⑤段中父亲给下乡知青捞了几个酸菜心,他们为什么“欢呼雀跃,连说好吃”?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做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⑪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⑫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⑬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⑭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⑮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砖垛,要活成精呢!”

⑯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⑱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 第⑥段画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不得不屈从命运的生存态度。 C.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D. 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十分契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2) 第③段说“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3) 请根据文章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⑰段画线的句子。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4)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课文《紫藤萝瀑布》)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燃烧的火土

梁刚

①秋冬时节,清晨的晃桥河像是流淌着一河牛奶,弥漫着浓浓的白气,这时,烧火土的时候到了。人们用枯树引燃手臂粗的松柴栗柴,把脸盆大的煤团一个个架在上面,火渐成气候时,赶紧将土块一块块围火垒起,一顿饭功夫,一个个土堆喷吐着浓浓黑烟,散发着呛鼻气味,在田里齐刷刷地站着;每个火土堆大得要五个大男人手拉手才能围拢。

②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每天下午放学后也要到田里干这活。记得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要烧土。王老师一边吃力地用双手抱起一个大土块往土堆上码,一边回答说:“你瞧,这些土死硬死硬的,就像睡过头的人,四肢发僵,打不起精神。烧土,就是给土块松松筋骨。要不,那些针尖大的籽种如何能够从僵土里露头。还有,烧土时,土里的虫蛹也给烧死了,小苗就能长得精精神神。”最后,王老师对烧火土的作用作了总结:“烧火土是对土壤肥力的一种提升,也是对土壤成分的一种净化。亦如人生。”我听不懂他的话,但我一直记到现在。

③初冬的太阳,余威尚猛,不几日,土块都干脆了。霜,一场场下过了,田里的土块,便冷硬如铁。白天看上去,每一个火土堆都像浸润着一堆只会冒烟的湿草,很少能看到明火,但晚上就不同了。我们从位于邻村的学校上晚自习回村,远远地就会看到晃桥河两岸,数不清的火土堆鲜亮如夏花,大朵大朵开在寒冬的最深处,令人忘却彻骨的寒冷。大人们见土里的火燃烧得正常,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而我们这些孩子,每天下午一放学,背着书包直接跑到烧火土的田里玩耍。麻雀也爱呆在这里,或蹲在田埂上望天,或站在火土堆前烤火,它们眯着眼睛,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像极了冬天村里靠着老墙晒太阳的老人。它们叽叽喳喳,老人们也都爱说长道短。

④三五日后,土里的火慢慢熄灭了,土也给火烧透了。这时看上去,火土堆就像一个个硕大的圆形的红薯,外表黑不溜秋,但一撇开皮,却一片鲜红。抓一把火土在手,你会觉得像是抓着一把红色的荞面,轻飘飘的,凑近鼻子,还能嗅到荞面的甜香。

⑤当农历打春的响雷,唤醒乡村的长夜,烧火土的人,这天会起一个大早,去把属于自家的火土堆摊开,人们用锄头一扒土堆,火土一触即碎,这时,远远看去,晃桥河两岸,就像摊晒着一地辣椒、一地高粱或一地荞麦,更像落了一地灿亮的红霞。紧接着,趁着第一场春雨,烧火土的人在上面播种下青菜、白菜、苤蓝、莴笋、辣子、茄子等一些蔬菜的种子,然后在上面铺上薄薄一层干松毛。烧过的土提前复苏、复活。小苗从火土上发力,三天五天后,红土上就一片碧绿了,且小苗的叶叶片片上一个虫眼也没有。烧火土的人袖手站在一旁,像风中的小苗一样,连连点头。那时我觉得,春天是从晃桥河岸的火土上形成燎原之势的。“惊蛰过,暖和和。”像被火土捂热一样,到了惊蛰,满世界便都是春天的领地了。

⑥行走在乡间的大地上,人会感到分外踏实,总觉得时刻承接着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地气。有时,我会不自觉地把手指伸进黑黑的泥土的体肤里,我感到它的潮湿,深邃和隐忍,恰如生命的源头。恍惚间,当年老师的话语又响起在耳畔。但我同时发现,时下有不少农民,大多靠化肥和农药种“卫生田”,也就是不往田地里施用一点农肥,致使土壤板结,像再也发不开的面,庄稼也虫灾频发,防不胜防,在一些人家的苗圃里,我常看到被形形色色的虫给咬得大洞小眼、不成样子的小苗。听到主人抱怨说打什么药水也治不了虫害时,我总会忍不住建议他们:“不把土烧一下再育苗?”年轻人听了我的话一脸迷茫,倒是中老年人听了,他们的眼里会一下子亮起来,像从土里闪射出的火光。

(1) 依据文章内容,补充完善横线上的内容:

1段:烧火土的习俗

2段:

3段:烧火土的场景

4段:火土烧后的模样

5段:

6段:烧火土习俗的遗失

(2) 按括号内要求赏析词句。

①抓一把火土在手,你会觉得像是抓着一把红色的荞面,轻飘飘的,凑近鼻子,还能嗅到荞面的甜香。(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3分)

②像被火土捂热一样,到了惊蛰,满世界便都是春天的领地了。(赏析词语“领地”的表达效果,3分)

(3) 文章的题目为“燃烧的火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③段描写麻雀有何作用?
(4) 烧火土是北方农村一种朴实的习俗,但在作者笔下,却富有深意。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②段中老师话语的理解。

烧火土是对土壤肥力的一种提升,也是对土壤成分的一种净化。亦如人生。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1) 请梳理本文脉络,在下列空白处各填一字。

花→忆花→②

(2) 作者行文时插入了对过去的回忆。请找出“现在”与“曾经”两者之间过渡衔接的句子。

①由“现在”到“曾经”的过渡句是:

②由“曾经”到“现在”的过渡句是:

(3) 第①段中“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结尾写“不觉加快了脚步”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