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以下现象。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

(1) 要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知识: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②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④一个α粒子的质量比一个电子的质量大得多。需要用到的是
(2)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a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____; A. B. C. D.
(3) 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产生了两种新粒子————氧原子和另一种粒子,其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
【考点】
原子的构成; 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解答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并提出类似“嵌着葡萄干的面包”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1: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 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 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 1μm 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3) 如图2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解答题 困难
2.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过程如下: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甲。

【作出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运用】

(1)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 根据卢瑟福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____ (填字母编号)。 A. 原子核体积很小 B. 原子核带正电 C. 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D. 核外电子带负电
(3) 卢瑟福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 ____(填字母编号)。 A. 建立模型的过程 B. 得出结论的过程 C. 提出问题的过程 D. 验证证据的过程
解答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