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一举而三役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注释】①祥符:宋真宗的年号。②禁中火:皇宫失火。③主营:主管。④通衢:大路 ⑤决:疏通水道。

(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非度不得其情

②则事不而水利不兴矣

取远土

自堑中入至宫门

(2)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分二处)

①必 如 是 而 后 事 可 举 也

②时 丁 晋 公 主 营 复 宫 室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文中的海瑞和【乙】文中的丁晋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考点】
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丈夫之冠也               冠:帽子。 B. 以顺为正者               正:准则 标准。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 指被任用。 D. 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 梗塞 不顺。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妾妇之道也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B. 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行拂乱其所为 D.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 《富贵不能淫》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一语不仅仅是孟子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国家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本文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请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注】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龂(yín)龂:争论不休。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B. 太守,说如此                              诣:到 C. 以予 , 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 D. 不能兴云雨,无以世                    利:利益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 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 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