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出卷网首页
1. 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
A.
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
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
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
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考点】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环保与节能措施;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换一批
1. 下列符合“碳达峰、碳中和”做法的是( )
A.
推进沙漠绿化
B.
露天焚烧垃圾
C.
大力发展火电
D.
多使用一次性消费用品
单选题
容易
2. 2018年中国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湖州,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
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
B.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C.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
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保护水资源
单选题
容易
3. 近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空气污染,“十面霾伏”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再次给我国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下列关于“雾霾”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光盘行动、植树造林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雾霾”天气
B.
过年过节,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也会加剧“雾霾”天气
C.
“雾霾”是病原体,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感染
D.
形成“雾霾”的原因很多,其中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单选题
容易
1.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X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
B.
过程Y表示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C.
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D.
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单选题
普通
2. 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可以直接利用氮元素
B.
植物生长过程中缺氮会造成茎秆软弱易倒伏
C.
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氮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熔点不同
D.
动植物遗体中的含氮有机物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形成氨气
单选题
普通
3. 如图是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对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伴随着能量的循环
B.
碳循环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
D.
碳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单选题
普通
1. 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由于生物的
和物质的
等而减少,但又因植物的
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如下图。
据碳、氧循环过程可知,自然条件下,水中的氧很难直接分解成氧气,但可通过植物的
作用而转变成氧气释放出来。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
填空题
普通
2. 碳和氧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元素。其中,
是地球上拥有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元素,
是地壳里含量最高、分布最广的元素。碳循环和氧循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填空题
普通
3. 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通过
来进行,主要途径如下:
CO
2
→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CO
2
。
CO
2
→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
2
。
CO
2
→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
2
。CO
2
→光合作用→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CO
2
。
自然界自发进行的碳循环,在很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一种
的状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为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大气的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地球产生一种“温室效应”。但随着人类对含碳能源的大量开采利用,以及对植被的破坏,致使更多的
排入大气而使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填空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