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 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①黔敖:人名。②袂:袖子。③屦(jù):麻鞋。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

②从而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②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 请你结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4) 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文言文翻译; 古今异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共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洲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 癯而实腴 ,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热,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释】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已: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对人语言无味也                         亦:

②皆莫也                                       及:

好岑嘉州诗                                绝:

④至酒醒,或睡热,乃                  已: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②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3) 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 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 《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 , 故有身后之谏;萧何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 , 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释】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其心志   ②行拂其所为

③萧何   ④宜如此也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3) 【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4) 【甲】 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      ②求之地中,不更乎(

③故能知()                      ④余是以记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 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4) 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普通